|
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第1课时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1、例2,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学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
动物园要进行有趣的口算比赛,看看都有哪些题目。(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
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
小松鼠怎么算得这么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以问题“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引入,引起学生急于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体系
1.教学例1。
(1)算一算:根据刚才的情境图,先自己算一算。
(2)议一议:小组讨论交流: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样快? 它究竟用了什么办法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的计算方法和你的计算方法一样吗?
(3)说一说:小组汇报。
学生回答,课件呈现:
12+25=37 25+12=37
500+300=800 300+500=800
30+20=50 20+30=50
1200+650=1850650+1200=1850
引导学生回答:小松鼠的方法是只算左边一列,右边一列就不用算了。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算了?
学生回答:因为加数都一样,只是他们的位置交换了。
教师要再次追问:位置交换了,和就真的不变吗?
当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教师提示: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板书: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加法题,都有两个加数。
(4)理一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完整: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提问:像这样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真的不变吗? 请在小组内举例验证。
学生验证后发现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这时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5)抽象概括。
提问:既然和不变,那么我们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式子连在一起吗?
引导学生写出:12+25=25+12
500+300=300+500
……
提问:像这样的式子多吗? 能写完吗? 可是,如果我想写完怎么办? 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实现我的愿望?
学生思考后教师提示:我们能用字母来代替这些数吗? 怎样代替呢?
学生会出现多种表示方式,教师继续提示:在一个算式中,每个数只能用一个字母来代替。
总结得出:如12+25=25+12中,12用a 表示,25用b 表示,替换得出:a+b=b+a。(黑板板书)
小结:我们用文字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但如果我们用刚才总结得出的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就简单多了,请看着a+b=b+a,说说加法交换律。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示法,学生记一记。
[点评:整个例1采用议、说、理、概括的线索安排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思路会非常清晰,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2.教学例2。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的前提是两个数相加,那如果是三个数相加呢,和还会相等吗?
出示例2:3个年级共有多少学生? 信息呈现三年级有89人,二年级有86人,一年级有114人。
(1)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问:要求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89+86+114
(2)算一算:学生呈现最多的计算方法:
(89+86)+114
=175+114
=289(人)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得出:89+(86+114)
=89+200
=289(人)
(如果学生出现其他算法,教师给予肯定,但不板书出来。)
(3)议一议:对比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小组汇报:
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第一个算式是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第二个算式是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和都是一样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要点:“三个数”“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教师:既然和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等号来连接吗? 引导学生写出:
(89+86)+114=89+(86+114)(板书)
教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还能举例说明吗?
如:(3+4)+5=3+(4+5)……
归纳得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5)抽象概括:
(89+86)+114=89+(86+114)
(3+4)+5=3+(4+5)
……
提问:像这样的式子还有很多,我们能例举完吗? 能不能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式子呢?
引导学生得出:(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学生记忆加法结合律。)
(6)反馈:我们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究竟有什么用?
请算一算下面两道题:
(153+315)+85,153+(315+85)。
分两组同学算,第1组算前面一道,第2组算后面一道。这时出现冲突,第1组的同学不愿意了,觉得这样不公平。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回答:因为后面一个算式简便,315+85=200,能够凑成整百数,我们能很快口算出来。
教师及时肯定:对,像这样能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我们叫作凑整(板书:凑整)。看来,利用加法结合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这就是我们学习加法结合律带给我们的好处。
[点评:以算、议、汇报、反馈为线索安排学习活动,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现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凑整,明白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
三、小试牛刀,巩固新知识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四、总结梳理,形成学法
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认识这些新朋友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请把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五、作业
练习七第1题。(完成在书上)
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第2课时加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页例3,第32页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七第2~6题。
【教学目标】
1.加深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2.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昨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吗?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我们学习了这些新朋友有什么好处? (能进行简便运算。)现在我考考你们,看你们对昨天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练习。
(1)填空。
360+279=( )+360
125+( )=79+125
58+25+42=58+( )+25
368+274+126=368+(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2+69+31
168+32+246
152+227+173
385+15+87+13
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全班订正。
[点评:以复习引入,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运用。]
二、探索新知识
我们知道,加法结合律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如果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同时使用,能使我们的计算简便吗?
1.教学例3。
出示教科书第31页例3的情境图:3个班为残疾儿童捐款,一班捐了113元,二班捐了96元,三班捐了87元。
(1)理解题意: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是什么?
(2)算一算:要求3个班一共捐多少元? 应该怎样列式。
113+96+87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很快计算出这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2个算法不同的学生上台板演。
(3)汇报算法:讨论板演的同学的计算情况。
113+96+87 113+96+87
=209+87 =113+87+96
=296(元) =200+96
=296(元)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出:和都一样,但第2种算法简便一些。
(4)归纳、概括:第2个算式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它把96和87交换了位置,然后再先算113+87=200,这样就凑整了,所以计算起来就简便了。板书:凑整。
这道题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用了。)
总结:在一道计算题中,为了使我们的计算简便,我们可以同时用几种学过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点评: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两个算法不一样的学生上台板演,目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运算,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同时运用,能让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2.灵活运用。
在计算过程中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来简便计算呢? 我们来看看(课件显示):
①265+337+35
②274+68+59
③108+213+92
④457+288+346
在这些题中,哪些可以简便运算? 哪些不能简便运算?
学生通过观察,会选择①③。
在这些算式里,有的可以简算,有的不可以简算,这给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观察计算题中数的特点,如果能凑整,就能进行简便计算。
小结: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不要盲目拿起笔就开始做题,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能简算的要简算,这就是解题的灵活性。
[点评:及时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综合运用,同时用两道不能运用简算的题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连加题都能简算,能凑整的才能简算,不能凑整的就不能简算。]
三、巩固运用
1.课堂活动第2题。
要求:(1)先观察算式中数的特点。
(2)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简算和为什么不可以简算。
教师抽问:120+170+280为什么可以简算,是怎样简算的?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要求:(1)先观察每个算式中各数的特点,然后再动笔。
(2)注意书写的格式正确。
全班订正。
3.完成练习七第5题。
要求:(1)观察数的特征,正确进行简便计算。
(2)把正确答案填在表里。
抽问:武龙家合计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为什么?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特别强调能简算的才简算,不能简算的还是按照运算格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提升
(1)本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2)我们前面学习的都是3个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如果是4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你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出来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七第3、4、6题。
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第3课时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4,第34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减法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减法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今天我们来一场计算比赛怎么样? 课件出示如下:
753-157-243
753-(157+243)
426-66-34
426-(66+34)
397-155-45
397-(155+45)
214-39-61
214-(39+61)
左边的同学做左边的题,右边的同学做右边的题。
(2)设疑:右边的同学为什么做那么快? 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吗?
这两个算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减法的性质。
[点评:从激趣入手,让学生在快乐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4。
课件出示情境图:还剩多少套服装?
这个月一共进了250套服装,第1周卖了58套,第2周卖了42套。
(1)提问:要求还剩多少套服装应该怎样列式? 请独立列式计算。
(2)小组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汇报算法:抽2~3个小组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0-58-42 250-(58+42)
=192-42 =250-100
=150(套) =150(套)
学生1:先算第1周卖了58套后剩下多少套? 250-58=192(套),再算第2周卖了42套后还剩多少套,192-42=150(套)。
学生2:我们先算出两周一共卖出多少套,58+42=100(套),再算还剩多少套,250-100=150(套)。
(4)提问:上面两种方法,哪种计算更简便一些? 为什么? (52+48=100能凑整。)
(5)总结规律。
讨论: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得出结论,三个数都相同,结果也相同。
追问:既然结果相同,我们能把这两个算式之间画上等号吗?
得出:250-58-42=250-(58+42)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250-58-42=250-(58+42)
再次追问:如果我们用字母表示这个算式,又该怎么表示呢?
引出:a-b-c=a-(b+c)
2.运用。
完成书上第33页的算一算,抽4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1)举例:
①同桌互相出题计算。
②抽两个同桌展示自己的成果。
[点评:同时利用不同等级来加强难度,循序渐进地深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本例题采用探索算法、汇报算法、总结规律、举例说明等活动方式对减法的性质进行学习,每个活动之间联系紧密、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要求:(1)分析数据特点。
(2)说出简便计算的理由。
2.补充练习。
536-68-32 347+216-47
623-129-71 765-236-164
[点评:先让学生试着完成第1题,并说出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巩固算理,然后再出补充题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教学知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你最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什么? 你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点评:让学生及时回忆所学知识,并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第4课时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5,第34页课堂活动第2、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能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前面已经学过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运算定律? (抽学生回答。)
(2)请运用我们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67+82+33 562-279-21
抽两个学生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点评: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缴电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张阿姨家电费98元。
(1)提问:要求何叔叔一共收电费多少元,应该怎样列式?
引出算式:867+98=965(元)。
(2)情境再现:试想一下,张阿姨会怎样给钱? 何叔叔又该怎样找零钱给张阿姨?
学生1:张阿姨可能会直接给何叔叔98元,但前提条件是张阿姨有这么多零钱。
学生2:张阿姨可能会先给何叔叔100元,然后何叔叔补2元给张阿姨。
问:哪种可能性大? 为什么? (第2 种可能性大,这样方便一些。)
问:你能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板书:867+100-2
=967-2
=965(元)
(3)提问:这两个算式答案一样吗? 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
算式连接起来?
引出:867+98=867+100-2
(4)你喜欢用左边的算式计算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 为什么?
[点评: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经验中理解算理,把较难的知识点从生活中抽取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探索算法。
(1)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中数据的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98接近100。)
在计算时我们把98看成100,这样就多拿了2元,所以我们还要再减去2。
板书算式:
867+98
=867+100-2
=967-2
=965
(2)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减去2而不是加上2?
引导学生说出:何叔叔收到了100元,多收了张阿姨2元,所以要从何叔叔收入里面拿出2元还给张阿姨,所以,要减去2元而不是加上2元。
3.小结算法。
因为98接近100,所以把98看着100,867+100=967,而98变成100后,多加了2,所以要在和里再减去2,967-2=965(元)。多抽几个学生复述一遍。
[点评:让学生利用算式的特点,通过讨论,找到类似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三、例题延伸
1.完成教科书上“想一想”。
(1)抽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
(3)提问:指着475-97问:像这样的题也像第1题一样减去3吗? 像这样的题我们又该怎样简便计算呢?
(4)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得出算式:
475-97
=475-100+3
=375+3
=378
(6)质疑:为什么是加3而不是减3呢?
(7)怎样检验我们的结果对不对? 应该怎么办? (用竖式计算。)
2.变式练习。
(1)如果是867+102,该怎样计算? 如果是867-102,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板书。
(2)总结算法:这样一些简便计算,要先观察数的特点,再对接近整百、整千的数进行拆分、增减来凑成整百、整千的数,从而使计算简便。板书:拆分、增减。
[点评:该例题只有一种简便类型,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特意补充两道常见的简便运算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
(2)补充练习:
428+301 642-201
567+198 611-137-63
[点评:在讲解了加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运算后,又采用变式练习的形式告诉学生,加、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运算该怎么办,为学生以后的简便运算学习提供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