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1课时计算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整理与复习第1~3题,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
3.通过整理和复习,沟通各种计算方法的联系,在面对具体需要的实际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对乘法计算的整体把握水平。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1.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沟通各种计算方法的联系。
2.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梳理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你还记得哪些知识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关于计算的知识。
板书:整理与复习 计算。
3.(小黑板出示)先整理知识填表,再和同学交流。
[点评:通过填表,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要点,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整理成知识结构图。
(1)围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计算的知识? 口算、估算、笔算。
(2)复习口算。
①请把第59页整理与复习第1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②你能举例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③小结:怎样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复习估算。
①关于估算,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凑整”;二是“好算”;三是“接近”。
②下面的问题需要估算吗? 为什么? 如果需要估算,请你算出来。
多媒体呈现信息:同学们进行打字比赛,王辉平均每分打106个字,一节课(40分)大约打多少个字?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题意,只要算王辉一节课大约打的字数就可以了,即只需要求近似值,所以应该估算。估算时,
把106看作100,用100乘40得4000。
③把第59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算法。
④比较一下,刚才完成的两道估算题有什么不同?
计算“106×40”时只需要把其中的一个因数106看作100就可以了,而计算“293×38”时,把一个因数293看作300,把另一个因数38看作40,才更“好算”。因此,在估算时,要根据因数的特点,恰当选择估算的方法。
(4)复习笔算。
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要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竖式前面。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把两次的乘积加起来。注意:写乘积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并且在计算前一位时一定要加上进位的数。
②把第59页整理与复习第3题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算法。
③抽学生板演,教师讲评,学生改错。
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末尾有0时,怎样计算更简便?
因数末尾有0时,与口算方法一样,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中间有0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因数中间有0时,要先认真分析乘出的结果所在的数位,然后正确找准数位写数。
[点评:通过分类复习、练习和归纳,引导学生进一步完成知识结构,沟通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二、灵活运用
1.数学医院。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 怎样改错?
2.口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抽学生汇报,集体评改。
3.填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根据12×15=180说出其他各式积的变化规律。
①第2、3、4组的规律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②第5组的规律是:一个因数扩大10倍,
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10)100倍。
③第6组的规律是:一个因数扩
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
的10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10)1000倍。
4.比赛。看谁本领大? 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给出答案,同桌交换批改。
(3)有错题的学生汇报错题,教师讲评。
5.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读题,想想怎么算? 为什么?
估算。因为求“大约走了多少米”,即只需要求近似值,所以应该估算。
(2)列式,怎样估算?
“87×132”可以把87看作90,132看作130,用90乘130等于11700;也可以把87 看作100,132 看作130,用100 乘130 等于13000。第2种方法更“好算”。
[点评: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纠正易错点,提高计算的正确性,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三、课外作业
1.回家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1)回家咨询父母或自己统计家里1天大约使用多少个塑料袋。
(2)再估算1年要消耗多少个塑料袋。
(3)通过查资料了解白色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4)为家里制定一份减少白色垃圾的方案。
[点评:以课外作业的方式,把估算知识的运用拓展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了解白色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制定减少白色垃圾的方案,既对学生进行了无声的环境保护教育,又引导学生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整理与复习第4题,练习十四第6~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的复习,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境,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悉数量关系的运用。
4.进一步训练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探索解题策略。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促进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导语:上一次课,我们复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问题解决的知识。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复习———问题解决。
(2)关于问题解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你记得哪些数量关系呢?
一是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二是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二、灵活运用
1.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完成教科书第59页整理与复习第4题。
(1)火车每时行120km,30时行多少千米?
①已知速度和时间,怎么求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②怎么列式?
120×30
③该怎样算呢?
可以口算。因为12 个十乘3 个十得36 个百,所以120×30=3600。
(2)某楼盘有商品房128套,每套房平均售价38万元。这个楼盘一共能卖多少万元?
①已知单价和数量,怎么求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②怎么列式?
128×38
③该怎样算呢?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竖式计算。
(3)一辆准载5吨的汽车装了190袋大米,每袋大米重25kg,这辆汽车超载了吗?
①读懂题意,分析信息和问题。
②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先算出汽车装的大米重量,再化成相同单位进行比较。
③你会做吗? 请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④抽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90×25=4750(千克)
4750千克=4.75吨
4.75吨<5吨
答:这辆汽车没有超载。
2.准确分析信息,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多媒体呈现信息)。
下面是明星体育商品店2013年上半年部分体育用品销售情况:体育用品种类单价销售数量
(1)篮球大约卖了多少元?
(2)羽毛球拍一共卖了多少元?
(3)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少卖了多少元?
(4)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教师讲评。
三、提高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1)教师指导。
①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先算每月获利多少元? 再算3个月获利多少万元?
②怎样列式?
850×80×3
③说一说,怎样计算?
先算85个十乘8个十得680个百,即68000。再算68个千乘3得204个千,即204000。最后换算成万元作单位。
(2)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1)教师指导。
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可以先算一辆汽车每天运沙多少吨,再算这辆车22天运沙多少吨;也可以先算22天要运多少次,再算22天运沙多少吨。
(2)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教师指导。
①题中给出了这么多信息,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汽车平均每时行65km,需要18时到达。
②第2个问题中,国庆节是什么时间? 是淡季还是旺季? 元旦节呢?
国庆节是10月1日,是旺季;元旦节是1月1日,是淡季。
③说一说,第2个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先算国庆节和元旦节去旅游,分别要用门票费多少元,再作比较。
④ 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有23名技术能手,国庆节旺季门票是220元/人,元旦节淡季门票是80元/人。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4.完成第60页思考题。
(1)猜一猜:做的圆片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既与方案有关,也与本班男、女生人数有关。
(2)算一算:哪种方案做的圆片更多? (根据男学生与女学生人数的不同分别计算和比较。)
(3)议一议:全班做的圆片总数与男、女学生人数有什么关系?
(4)说一说:做的圆片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