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单元主题图,第68页例1、例2,第69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并能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简单条形统计图。
3.会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整理的统计结果,并能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4.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渗透人文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条形统计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2.简单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分段统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练习本纸每人1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依次出现:
生活中许多杂乱无章的事情,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整理与统计,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把图1像图2这样有序整理,为了显示统计的简洁性和普遍性,我们还可以用图3这样的统计图来整理。
[点评:向学生展示条形统计图的演变历史,让学生了解数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规范的条形统计图奠定基础。]
二、探索新知识
随着生活与学习的需要,我们的统计图也随着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种崭新但并不陌生的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1.主题图(课件出示)。
让学生仔细看图,并从图中了解到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工作,我们的同学们也在收集整理数据。
2.教学第68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中的统计表:
经过调查收集整理,上面是某地6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请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了8天是优,12天是良,8天是轻度污染。
学 生2:显示6月份的空气质量整体较好。
……
(2)认识条形统计图。
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但是人们已经发现用圆圈的方式在表示上已经不是很规范,于是一种更加严谨而又被广泛认可的条形统计图便产生了。这种条形统计图有许多新的知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用课件依次出现横轴、纵轴、项目、数据、单位、网格,教师和学生用互动形式认识各表示的意义。
我们用高低不同的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特别强调:为了便于美观和观察,每根直条之间用相同的间隔隔开。
(3)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加以指导。
如:怎样画横轴、纵轴? 怎样分成三根直条? 直条上面尽量标出数量的多少。在单式条形统计图中,每根直条的颜色只起到美观的作用,没有具体的数学意义。绘制过程中要用到铅笔、直尺等。
[点评:让学生经历对条形统计图“识图———画图———识图”的过程,充分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为以后的“用图”奠定基础。]
有时我们在绘制条形统计图前,需要我们先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
3.出示例2:课件出示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1)通过问题启发同学思考:
①在这张表上,身高在150cm 以上的同学有几个?
②要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全班男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呢?
引导学生说出:需要进行分段统计和整理。
(2)同桌或小组讨论:多少厘米为一个统计范围较合适?
①同桌和小组讨论。
②抽学生汇报:3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为一个统计范围。
③ 在比较后得出较合理的分段方法:5厘米或6厘米为一个统计范围较合适。
[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了解分布情况必须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体会数据要分段整理的必要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众多分段方法中提炼出比较合适的分段方法,体会分段统计的合理性。]
(3)教学分段统计。
教师: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分段方法,可以怎样统计?
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的统计基础,独立完成下表:
统计方法一:
130~134: 一
135~139:正一
140~144:正一
145~149:下
150~154:下
统计方法二:
130~134: √
135~139: √√√√√√
140~144: √√√√√
145~149: √√√
150~154: √√√
……
为了防止统计时的重复与遗漏,填好后要进行人数个数的验证,即总人数为18人。
(4)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根据整理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9页条形统计图。
[点评:上述两个环节是让学生充分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联系,体会统计的过程与方法,树立牢固统计意识。]
(5)分析统计图表。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
②你的身高在哪个范围?
③你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点评: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读表、读图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6)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观察自己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小组讨论:
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清楚看出数量的多少;数形结合,更加直观,便于比较……)
②条形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都能反映数量的多少;统计表较简洁,条形统计图更直观。)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深化
教科书第69页课堂活动。
(1)课件出示本班的课表,全班一起进行统计表的填写统计。
(2)根据统计表信息,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对统计信息进行描述。
特别注意直条长度要准确,并在上面标好数据,画图要使用铅笔、直尺。
[点评:利用身边的、现实的、熟悉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体会统计的应用价值。]
四、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体会其实用性与直观优势。
2.学会绘制简单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练习本纸每人1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题单:下面是卫生防疫站检查并整理的某“美食街”30家餐馆的卫生状况统计表。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订正。
[点评: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扫除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盲区。]
2.在练习本上绘制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追问:纵轴上每1格表示多少下? (1格表示1下。)
3.课件出示变化后的统计表。
(1)现在同学们能根据这个统计表在练习本上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1:不行,因为我们的格子没有那么多了。
学生2:行,只要我们调整一下纵轴上1格表示的单位个数就可以了。
……
(2)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1格表示多个单位长度的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点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产生认知冲突,直指课堂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需求,悄然无痕地进入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教学环节。]
二、探索新知识
1.教学第70页例3。
(1)观察统计表,我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2)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纵轴上1格表示踢1下已经不行了,那根据统计表格里的数据,1格表示踢多少下合适呢?
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
在充分比较后统一得出:此时,1格表示10个单位来绘制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3)绘制统计图。
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补充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绘制好后
集体订正。特别注意小奇跳85 下的绘制,直条应占到80 和90中间。
[点评:学生在认知矛盾的激发下,自主建构起一格应表示多个单位的认知结构,在反复比较的情况下得到统一,体会绘制条形统计图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你觉得最值得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 条形统计图(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4,练习十六第4、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绘制简单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学会不满整格时的绘制方法。
2.能对统计图表进行正确分析,并能根据数据进行一定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绘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合理确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练习本纸每人1张。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讲授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方法,那更大的数据我们还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描述吗?
出示例4:小明家2010的苹果产量是4000kg,2011年、2012年、2013年产量分别是6000kg、7500kg、8000kg。根据以上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1)学生分析数据,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合适,答案并不唯一,理由充分即可。这里的1格表示1000kg、2000kg均适合。
(2)学生独立补充完成统计图,特别注意2012年7500kg的条形应占到的位置。(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单位长度在练习本上制作条形统计图。)
(3)教师或同桌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进行反馈评价。
(4)讨论交流:小明家2014年苹果的产量可能是多少?
[点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统计更大数据用条形统计图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显而易见,并能根据统计图呈现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
二、巩固深化
1.练习十六第4题。
(1)观察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了多少个单位?
(2)在2回答第(2)问时,追问学生这样推测的理由。
(3)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可以提出其他问题,如:哪两年间花卉种植面积增长更快等。
2.练习十六第5题。
(1)思考:要制作条形统计图,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学生完成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特别注意1号270分,4号和5号265分的直条高度。
(4)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
三、反思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怎样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你觉得最值得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教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第4课时 条形统计图(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课堂活动,练习十六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整理单元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与网络。
2.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
3.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整理单元知识结构。
2.形成条形统计单元知识体系与网络。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题卡。
【教学过程】
一、自主研读教科书,整理单元知识结构
课前带着问题整理单元知识:
(1)本单元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请用笔在纸上罗列出来。
(2)你觉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哪里?
[点评:学生通过对整个单元进行阅读,独立提炼本单元知识难点与重点,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组内互读教科书,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结合下面图表(题卡)和自主整理的单元知识结构,和组内同学说一说,完善单元知识结构的认识。
[点评:通过实例,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学生认知相互矫正,初步形成单元知识体系和网络。]
三、汇报交流,形成单元知识体系
抽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形成单元知识网络。
[点评:用大括号或网络呈现知识整理的方式,让条形统计图单元知识显得更加的简洁、清晰,便于学生掌握运用,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把课本读“薄”的能力。]
四、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1)观察纵轴,看看1格表示多少万吨棉花?
(2)观察横轴,直条间间隔的年数是多少年?
(3)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2.课堂活动第2题。
(1)观察纵轴,每1格表示多少万吨粮食?
(2)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要注意指导425、475的直条高度。
(3)讨论:从统计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3.练习十六第1~3题(完成在书上)。
第1题:根据统计表完善统计图,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明白纵轴上1格表示1个单位。
第2题: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该题的横轴、纵轴发生了颠倒,其设计目的是避免学生养成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只能是竖着的思维定式。
第3题:
(1)请学生说出分段的理由,还可以怎样分段?
(2)将统计表和统计图完成在书上。
(3)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五、反思总结
关于条形统计图,你还有哪些问题?
六、课外作业
练习十六第6题。
(1)统计好人数后,1格表示多少人让学生自己去确定。
(2)也可将本调查开放设置,可变换为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还可根据个人意愿,调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活动。
教参精要
《第六单元 条形统计图》教参精要
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 据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处理好以下的问题。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的实例作为教学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 选取学生熟悉的、有密切联系的实例来作为学习的素材,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是处处可见的,体会到统计是有价值的。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格线完成统计图的制作。教科书在给出的坐标图中 都提供了网格线,其作用是帮助学生找到直条对应的横轴、纵轴坐标的位置,帮助学生画统计图中的直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充 分利用网格线的直观作用,完成相应的统计图。
3.以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段统计的必要性。分段统计对学生 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教学中要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学生在体育生活中的投、跑、跳的成绩,同学们的视力状况,上学所需要的时间等。要让学生认 识到这些数据除了大小不同以外,没有其他特征差异,不能按其他特征差异来对 数据进行分类,加之统计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数据的分布状况,因此要将数据作分段统计,这样使学生理解对数据作分段统计的必要性。
4.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实用信息的能力。本单元对统计图表的学习, 不仅要求能够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而且强调看懂统计图表,能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实用信息。比如,在教科书中提供了“根据上面的统计表 回答下列问题”“看了统计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给同学们提出什么好的建 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等问题,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表,并能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统计 图表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条形统计图,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2. 掌握分段处理数据的方法,能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3. 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4. 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5.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
6. 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感受统计的价值。
单元内容分析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最直接的基础。但是应该注意到,除数由一位数发展为两位数,运算要比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杂得多,特别是试商,有时要根据“商大了”或者“商小了”的情况进行调商,要切实理解试商和调商的道理并掌握试商和调商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历来是笔算除法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本单元在编写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 注重题材的现实性,体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科书注意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素材,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感受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中体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应用价值。例如用参观野生动物园租车问题时,引入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计算,在参观三峡大坝乘船的现实情景中学习估算,解决动物园中每只猴子的活动面积问题时,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2. 口算、估算与笔算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除法运算中,口算、估算与笔算联系十分紧密。具体讲,笔算试商时,要把被除数、除数看作整十整百数,就是应用了估算的方法,并用口算的方法找到初商,也就是说笔算除法的运算过程体现了3种计算方法的有机结合。所以本单元重视口算、估算、笔算的结合,让学生全面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了先安排口算和估算,用口算和估算的学习为笔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再安排笔算,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又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其次在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中,重视口算、估算的应用,比如强调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估计商,让学生很快地口算出被除数中包含多少个这样的整十数,用这样的方式,突出口算、估算在笔算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利用口算和估算来推动笔算的学习。
3. 让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切实掌握试商的方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难点是试商,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科书在编写中突出试商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掌握试商的方法。
(1)突出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在试商中的作用由于试商的基础是整百、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所以教科书在编写时非常重视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试商中的基础作用。
一是除了单独编排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外,还在笔算除法的第1个例题中也编排了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以突出其重要性;二是让学生明白整百数、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算理,是以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为理论依据的,例如91÷20,因为4个20是80,而80最接近于91又小于91,所以商只能是“4”。同时强调被除数中包含有多少个除数,比如200里有5个40,这样的思考方式是试商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帮助学生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变成整十数试商的过程。由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是通过把除数变成整十数去进行的,实施这个过程的基本途径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变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
①估算时强化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方法的应用。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变成为整十数来估计被除数中有多少个除数是估算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教科书在编写中,紧密联系整百数、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思考怎样估算624÷23,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想到“把624看作600,23看作20”来估算,并由600÷20=30估算出624÷23≈30,由此强化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在估算中的应用。
②分散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变成整十数的笔算过程分成“四舍法”和“五入法”两种情况安排教学内容。教科书先集中安排除数个位上都是4或者比4小的数,也就是在试商时都舍掉个位上的数取除数近似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明确这些题试商时容易出现商大的情况,理解商大了要把商调小的道理;再安排除数个位上都是5或者比5大的数,也就是在试商时都要把个位上的数看作1个十和前面十位上的数合起来估算,让学生在计算中理解这些题试商时容易出现商小的情况,商小了要把商调大的道理。这样分开编排,既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又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类计算试商和调商的规律。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试商水平。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试商和调商方法的基础上,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和强化试商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
4. 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乘除法运算中隐含着一些有趣的计算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探索,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从中掌握一些乘除法的计算规律,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应用这些规律进行乘除法的简便计算;另一方面通过规律的探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为此本单元安排了借助计算器探索乘、除法算式中的一些简单规律的内容,这里之所以要用计算器探索,一是由于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难度大;二是让学生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探索规律上,而不是放在计算上面。需要说明的是,本单元探索的“商不变”的规律,是学生将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它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教学中要高度重视。
5. 注重知识的整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本单元安排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学习整数除法。这里的整理与复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知识更好地掌握,也有利于让学生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加充实、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在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中,既有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又有对各种计算方法的系统复习,这些方式能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教科书围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安排学习内容,在笔算除法中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四舍五入”法把除数变成整十数去试商,这样学生就把掌握的口算、估算的方法应用到笔算上,通过经历笔算的过程加深对笔算方法的理解,从而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和调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科书把试商内容分成“四舍”和“五入”两种方法试商,这样分类编排有利于学生找到试商规律,加深对试商过程的理解,同时又能帮助学生突破试商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