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1课时 分数乘、除法及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7~98页“分数乘、除法”第1~3题,第98~99页“分数混合运算”第6~7题,第101~103页练习二十四第1,4~8,10 ~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的理解,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运用分数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学习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意识和习惯,对本册所学内容形成网络认知结构。
3.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全册知识回顾
1.全册教学内容回顾,交流学习体会
教师: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习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想一想,我们在本册学习了哪些知识? 哪些知识给你的印象最深? 哪些知识你还不很明白?
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的目录,看一看各单元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你能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内容分类吗?用你喜欢的方式清楚明了地表示出来。
学生独自整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提示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那部分知识做好标记。
学生可能会用到:知识树、表格式、结构式、流程式、提纲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整理。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表达出知识结构,都要给予肯定。
个人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哪些内容是有联系的?能不能把有联系的内容分为一类? 一共可以分几类?
2.汇报展示,形成知识网络
小组交流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针对小组之间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比较、分析,逐步修改完善,形成较为统一的知识网络。
多媒体课件展示最后意见结果。
3.揭示课题
教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本书的知识可以分成数的认识与运算、空间与图形、可能性和综合与实践四部分。在数的认识和运算这部分内容中,分数乘、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联系得最为紧密,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分数乘、除法及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乘、除法及混合运算)
[点评:通过对全册教学内容的简单整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和知识网络体系,还能让学生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整理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水平。]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
1.复习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1)整合知识要点,把握计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计算。
指名学生板书,集体批阅。
(2)总结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巩固练习。
①抢答。(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
②5/8的的倒数是( ),1的倒数是( ),( )没有倒数。
③教科书第97页“分数乘、除法”第1题。
第(1)(2)小题指名口答,随时订正。让学生说说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第(3)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评议,如有错误,要找出原因,并订正。
(4)归纳总结。
教师:通过练习,想一想在分数乘、除法的计算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分数乘、除法的联系及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定要分清什么数与什么数才能约分,除法转化成乘法后才能约分等。特别是口算,约分和计算过程都是在头脑中一次性完成的,每个环节的错误都会影响到计算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熟练掌握方法,积累计算技能,形成计算能力。
[点评:通过对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对比复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分数乘、除法的联系,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在具体的练习情境中复习,比简单的罗列方法要生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7页“分数乘、除法”第2题。
让学生自主解决,并说一说解答的思路,切实理解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必要时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的思路。
指名学生进行汇报,以此检查复习的效果,纠正出现的错误。
教师:你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 根据哪个条件列的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为什么用乘法做?
(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8页“分数乘、除法”第3题。
教师: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①中国的奖牌数是多少枚?
②意大利的奖牌数是多少枚?
③日本的奖牌数是多少枚?
让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解答,从而掌握学生情况。
指名学生汇报,检查复习效果。提问:你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 根据哪条信息列的算式? 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求意大利的奖牌数有多少枚”为什么用乘法解决? “求中国的奖牌数有多少枚”为什么用方程解决?
(3)组织讨论总结。
教师:回顾上面两个问题的解题过程,我们来总结一下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方法。
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关键是看问题中呈现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已知,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就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借助线段图,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哪个量作为单位“1”,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点评:线段图、数量关系式是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基础。通过多次强化,如“你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 根据哪些条件列出的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等一系列提问,突出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认清分数乘、除法问题的区别和联系,突破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瓶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混合运算
1.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题。
(教科书第98页“分数混合运算”第6题,第101页练习二十四第4题中部分算式题)
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教师:想一想我们学习的整数混合运算、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沟通分数、整数混合运算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引导学生说说具体的运算顺序。
展示学生整理的运算顺序:
①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②没有括号,有乘除也有加减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③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算式,最后算括号外面的算式。
学生独立计算,让4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到黑板上计算。教师巡视,纠正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注意学生计算的步骤、格式。
计算结束,集体评讲。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重点指正。
师生共同总结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正确判断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②要严格按照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每一步计算;
③ 要按照混合运算的书写格式进行书写,做到格式正确、步骤严谨、工整清楚。
[点评:运算顺序是这个复习环节中的重点。从确定运算顺序入手,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经历运算过程,总结混合运算中要注意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有效地增强复习效果,提高学生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2.复习简便计算
教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比较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提问: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计算完除法后,出现了”连减算式,符合减法性质,可用减法的性质来简算;观察发现,除法转化成乘法后出现的算式是,加号前、后两个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因数“9/17”,这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简算。
教师:在混合运算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哪些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特点。
教师:你是怎么应用这些运算定律来进行简便运算的?
引导学生总结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综合形成经验心得。
①正确把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特点;
②观察算式是否符合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特点;
③逐步积累,灵活应用,能进行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④减法性质、乘法分配律变式多,应用也最广泛。
[点评:简便运算不仅简化了繁琐的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解决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科书第99页“分数混合运算”第7题。
教师: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整理题中的信息。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①重庆市月人均养老金比西藏自治区低多少元?
②重庆市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元?
③宁夏回族自治区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元?
④青海省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元?
教师:依次分析这几个问题,找出每个问题需要的条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分析列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个别辅导。
抽查中等程度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最后集体订正。追问:你是
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 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对比上面的几个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决方法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你能否把这些思路方法总结整理一下?
引导学生区分不同问题的特点,掌握份数分析法、画图分析法等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点评:分数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复习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是怎么分析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等,引导学生区分不同问题的特点,明确基本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计算
2.填空
仓库运来一批化肥,第1次运出6吨,是总数的1/5,第2次运出余下的1/3。第1次运出6吨是总数的1/5,是把( )看作单位“1”;第2次运出余下的1/3,是把( )看作单位“1”;这批化肥有( )吨,第2次运走( )吨。
3.问题解决
(1)果园里有桃树80棵,是梨树的5/7,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4。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
(2)某品牌电视机现在每台2850元,比原价便宜了1/20。原来的价格多少元? 便宜了多少元?
(3)一本书,小华第1天读了全书的1/8,第2天读了15页,两天共读了全书的1/6。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两天共读了多少页?
[点评: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是全册学习的基础。为此,达标反馈的题量设计不多,也没有做进一步的拓展,重点落实在对知识点的复习建构和巩固应用上。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们的帮助?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定律的应用,交流灵活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二十四第5~8题,第10~15题。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2课时 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分数乘、除法”第4~5题,第102页练习二十四第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及解决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整理与复习比和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比的意义。
2.比与分数的联系、转化。
3.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前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和按比例分配。
(板书课题:比和按比例分配)
二、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
1.实例引入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98页“分数乘、除法”第4题。
教师:从题目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你能说出哪两个量的比,比是多少? 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全班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如:拉萨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与成都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的比180∶116表示什么意思? 如果用分数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180∶116表示的意义,即拉萨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和成都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的比是180∶116,也表示拉萨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占成都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的180/116;还可以说成都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占拉萨SOS儿童村收养的孤儿人数的116/180。
[点评:实例引入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分数的关系,为下一步知识的整理做好铺垫。]
2.梳理知识
教师: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和分数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 我们还学习了比的哪些知识呢? 请用你喜欢的整理方法展示出来。同桌之间交流,看谁整理得规范全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重点指导:比的意义,比的性质,化简比与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抽查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补充并修改,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
[点评:化简比和求比值很容易混淆,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很密切,用列表的方式整体展示,便于学生比较分析,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综合能力。]
3.应用体会
教师:通过整理,我们系统地复习了比的知识,理解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
(1)填空。
②六年级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 ),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
③两个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3,它们周长的比是( ),面积的比是( )。
(2)先化简比,再求比值。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及应注意的问题。
[点评:这组练习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渗透比、除法、分数三者的联系,让学生理清易错易混的问题。趁热打铁,及时有效地跟进练习,能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复习按比例分配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8页“分数乘、除法”第5题
教师:根据我们复习的比的知识,这道题可以怎样解? 有几种解法? 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确定哪种解决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的解决方法基本上有以下3种。
(仅列举求1班栽多少棵树苗的解答)
(1)用份数解:47+45+48=140 560÷140×47=188(棵)
(2)用乘法解:47+45+48=140 560×47/140=188(棵)
或560×47/(47+45+48)=188(棵)
(3)用方程解:设一班种植的树为x 棵。
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分析、比较和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易懂。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最后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小结
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1)先算出总份数。
(2)再思考各个量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3)求出每个量是多少。
教师:按比例分配问题就是总量、分量与份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份数与总份数的关系,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转化成分数乘、除法问题来解决。同样很多分数乘、除法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来解决。
[点评:从份数的观点分析按比例分配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展示几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再一次认识比与除法、分数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1)3∶8=( )÷24=24÷( )=( )(分数)=( )(小数)
(2)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度数比是2∶3∶5,按角分是( )三角形。
(3)一本书,已看与没看的页面比是2∶3,已看了全书的( )。
2.化简下列各比
3.求比值
4.问题解决
(1)混凝土是水泥、沙子、石子和水按2∶3∶5∶3的比混合组成的,现有12吨水泥能生产多少吨混凝土? 需要石子多少吨?
(2)洪伟小学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2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7。洪伟小学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查漏补缺,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
[点评:第1,2,3题的设计是为了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第4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基础检测、巩固提高的复习效果。]
五、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们帮助吗?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2页练习二十四第9题。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3课时 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圆”第10~12题,第103~104页练习二十四第16~17题。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对圆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整理与复习圆的过程,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3.通过问题式的整理方法,再现与完善圆的知识系统,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所学的平面图形,其中展示圆在平面上滚动。
教师:这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同学们,你发现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在哪里吗?
学生:其他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图形,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圆,圆的世界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圆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圆)
[点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圆与其他图形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圆是曲线图形的理解,引起学生对圆的知识以及曲线图形研究方法的回忆。]
二、整理圆的相关知识
1.圆的特征
教师:你会画圆么? 请同学们画1个直径为6cm 的圆,标出圆心“O”,画出1条半径、1条直径,并用字母标示出来;再画出它的1条对称轴;在你画的圆上画出1个扇形,标出扇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涂上颜色。[教科书第99页“圆”第10题第(1)(2)小题的综合改编]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询问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什么? 怎么画对称轴? 对称轴是直径吗?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引导思考:你是怎么画圆的? 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什么是半径、直径,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圆还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弧? 什么是圆心角? 同时展示教科书第99页第11题图,让学生对比直径与圆内非直径线段,突出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对比圆心角与非圆心角,强调圆心角顶点的位置,充分认识扇形与非扇形的区别。
教师:把这些知识用你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吧。回忆不起来的,可以先看看书,同学之间也可以先交流,再整理。
学生整理知识,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整理的内容要全面,整理的格式尽量要直观、清晰,便于分析比较。
指名学生展示整理作品,集体讨论交流,补充并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点评:圆的知识点多,概念性的知识比较集中,但这些知识散而不乱。通过画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回顾所学知识,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归纳整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减少机械记忆的同时,强化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2.圆的周长和面积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9页“圆”第11题。
教师:量一量,想一想,找出你需要的数据,求出圆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汇报结果,追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什么是圆的面积? 怎么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要求圆的周长和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圆周率表示什么意义? 我们是怎么找到圆周率的?
教师:我们用线绕圆1周,“化曲为直”量出了圆的的周长,找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
让学生回忆说说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件演示圆面积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圆面积的推导是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得出圆面积公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什么? 高相当于什么?
教师: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转化思想的典型应用,是数学思维的主要方法,能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们系统地整理一下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给学生展示下图的空白表格,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整理这部分知识。
展示学生整理的作品,补充完善知识框架。
教师:圆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抓住问题的内在联系,灵活运用圆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点评: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复习过程中,突出了这两个概念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它们的联系又很紧密。因此,在复习中强调了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换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相应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和极限意识。辅之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加深了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掌握水平,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打下基础。表格形式的整理方法,有助于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问题解决
教师:我们复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下面来看例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9页“圆”第12题。(改编)
木工师傅把一张边长为1.2m 的方桌面改成一张最大的圆桌面,锯下的边角料是多少平方米? 现需要给做好的圆桌面边沿镶上塑料边,共需要多长的塑料条?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是怎么理解的? (求锯下边角料的面积是多少,就是求从正方形里去掉最大圆后剩下的面积;或者用一个简图来呈现问题信息)
教师:求锯下边角料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边角料面积=方桌面积-圆面积)
教师:方桌的面积怎么求? 圆的面积怎么求? 圆与方桌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2个问题留给学生自主解决。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展示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点评:通过例题,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1)一个圆的周长是31.4cm,它的半径是( )cm,面积是( )cm2。
(2)两个圆半径的比是1∶2,它们直径的比是( ),周长的比是( ),面积的比是( )。
2.判断
(1)直径是4cm 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半圆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3.问题解决
(1)在一个长8cm、宽3cm 的长方形中画1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是多少? 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这个长方形中能剪出几个这样的圆?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学校要修建一个周长是25.12m 的圆形花坛,并且要在它的周围铺上一条1 m 宽的环形小路。这条路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启发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汇报结果,集体订正。重点分析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的区别,理清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是解决圆环面积的关键。
[点评:这组练习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还适当拓展,复习了半圆的周长和面积、环形的面积的计算,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数学思维。同时也起到应用检测、查漏补缺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教师:把我们整理的知识要点,在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2~103页练习二十四第10~12题。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4课时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 页第13~15 题,第104 页练习二十四第19~2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掌握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等变换的方法,能正确灵活地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经历整理与复习图形变化和位置确定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根据比例尺缩小或放大图形,按要求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梳理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想一想制图人员是怎么绘制这幅中国地图的。
学生:制图人员是把我们国家的版图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制成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教师:我们学习了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哪些知识? 小组内交流整理。
引导学生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回忆所学知识,然后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知识网络。
[点评:通过知识的梳理,沟通知识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意识。中国地图教学情境的导入,渗透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与比例尺的关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图形变化
1.整理比例尺的知识
出示两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两张中国地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是什么造成了它们之间的不同?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图形的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与放大或缩小的联系。
学生1:形状相同,大小不同。它们是相似图形。
学生2:因为它们缩小的数值不同,所以它们的大小不同
学生3: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所以它们的大小不同。
教师:由此可见,在图形的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尺。
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比例尺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比例尺的知识。
[点评:比例尺是全单元的基础,是贯穿全单元的线索,因此把比例尺放在第一个环节复习。在复习比例尺时,渗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以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概念,为下一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好铺垫。]
2.应用比例尺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0页“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第13题。
找一张中国地图,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教师: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做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要求:①在地图上量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图上距离;②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算出乌鲁木齐到三亚的实际距离。
(2)出示两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
让多名学生说出这两张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是什么类型的比例尺以及它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图上距离1cm 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教师:我们找到了比例尺,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接下来按照题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地图合作完成这道题。
小组合作,教师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巡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
学生汇报展示计算过程,总结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1)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0页第14题。
让学生读题,分析问题信息,寻找需要的条件。
教师: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要画出这张全家福照片的平面图,需要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要知道画在图上的照片的长和宽,而不是照片实际的长和宽。
教师:我们在描述图形长度时一定要说清楚长和宽是照片(图形)实际的长和宽,还是画在图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一定要区分清楚是实际距离还是图上距离。
教师:怎样由照片的实际长度来求图上的长度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这张照片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1/8,就是求各边原来长度的1/8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算出图上照片的长和宽。
学生完成后,抽取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全班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按计算出来的长和宽,画出这张全家福照片的平面图。
总结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根据实际长度计算出图上长度,然后再按图上长度画出图形。
(2)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与比例尺的联系。
展示两张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课件展示缩小的两张全家福照片。
教师:比较这2组图,它们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不同的方法都得到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说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比例尺是有联系的。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把这张照片各边缩小为原来的1/8”?
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把这张照片各边缩小为原来的1/8,就是指照片缩小后的各边长度和原来长度的比是1∶8,缩小后的各边长度是图上距离,照片原来各边的长度是实际距离,所以这张照片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8。
总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比例尺是有联系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时都要用到比例尺。
[点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建立在比例尺知识基础上的应用。复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逐步渗透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比较,沟通两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提高学生综合掌握知识的水平。]
三、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只知道距离或方向,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参照点后,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0页“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第15题。
教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测量图上的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然后填表。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确定方向的方法,随时纠正学生在测量图上距离时的错误操作方法。
学生完成后,把填写的表格进行展示订正。教师追问:你是如何确定方向的? 怎样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你能以街心花园为参照点,描述学校、医院和剧场所在的位置吗?
要求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地方所在的位置,重点强调这些地方所在的方向和位置,明确遵循先描述方向后说明距离的表述方式。
教师:如果从学校到体育馆,应该怎样走? 从学校到医院,又该怎样走? 从学校到剧场呢?
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点变了,方向发生了变化,但距离没有变。重新选择参照点后,如何利用原来的数据确定方向,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重点指导“转向的问题”。再一次明确遵循先描述方向后说明距离的表述方式,力求简洁、清楚、明了。
教师:你还能根据图上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组织小组交流或两人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说从剧场到学校、从剧场到医院、从剧场到体育馆该怎样走等问题。
让学生分析比较“从学校到剧场怎样走? 从剧场到学校怎样走?”两个问题,最后总结: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参照点,然后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理解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点评:物体位置的方向和距离是确定物体位置的两个决定性要素。复习中在强调这两点的同时,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测量、计算、语言描述等多种能力,最后以不同的位置作为观测点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体位置的相对性。该环节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识别能力。]
四、达标反馈
算一算。
(1)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长江的图上距离是80cm。那么,在比例尺是1∶12000000的地图上长江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呢?
(2)在小可画的平面图上,小可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cm,到图书馆的距离是3.5cm。小可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100m,小可家到图书馆的距离是多少米?
(3)把一个外直径为0.4cm,内直径为0.3cm 的圆环形垫片,按10∶1的比例画到格子纸上。
(4)小明搬了新家,他打电话给小丽说:“从你家出发向东走50m,然后沿北偏东45°方向的小路走80m,最后向北走30m 就到我家了。”选择一个适当的比例尺,帮小丽画出从小丽家到小明家的线路图吧! 你能描述一下小明去小丽家的线路吗?
[点评:这几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全面具体,灵活性强,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课堂总结
教师: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4页练习二十四第19~20题。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5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负数初步知识”第8~9题,第100页“可能性”第16题,第101~104页练习二十四第2~3题、第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够定性地判断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通过复习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对负数意义的了解。
2.正确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副扑克牌、一对骰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2个卡通人物的对话。
(甲:明天气温是-50℃;
乙:吹牛吧,气温达到-50℃的可能性不大)
教师:从两个人的对话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我们复习负数和可能性的知识。
(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点评:两句简单对话情境的创设,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比较自然地引出复习内容。]
二、负数的初步认识
1.回顾负数的知识
教师:这学期我们认识了“数”家族中的负数,说到负数就要提到它的“对头”正数。举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正、负数的?
引导学生回忆正、负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①像+3,+4/5,+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3”读作“正3”,“+”是正号,通常“+”号省略不写。②像-6,-10,-1.55,-9/1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6”读作“负6”,“-”是负号,“-”号不能省略。③正数和负数可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说说生活中的负数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9页第8题。
教师: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可以用负数表示;如果向东走的距离用正数表示,那么向西走的距离用负数表示。生活中像这样用负数表示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
(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9页第9题。
教师:我们明白了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存款和贷款是相反意义的量吗? 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中的正数和负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最后指名学生回答表中负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认识负数表示存款少于贷款的余额,正数表示存款多于贷款的余额。
3.达标反馈
(1)读一读,填一填。
-6,+0.8,-5.9,-7/9,7360,-100.8,0,-13,+2/17,-1/2。
(2)说一说,填一填。
①电梯上升5层记作+5,那么下降3层记作( )。
②某人转动转盘,如果用+4表示顺时针转动了4圈,那么-6表示( )。
③水库的安全库存水位记作0,超出安全水位8cm 记作+8cm,那么低于安全水位11cm 记作( )。
④正北的方向为0度方向,北偏西45度记作+45度,那么-30度表示( )。
⑤电压总是上下浮动的。正常照明电压220伏记作0,+12表示电压上升了12伏,那么-8就表示( ),0表示( )。
⑥方便面食品袋上标注着“面饼质量:120g±5g”,这里的“120g±5g”表示什么意思?
[点评: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用负数所表示的量,加深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另外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达标反馈中强化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三、可能性
1.判断可能性的大小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0页“可能性”第16题。
有黑桃、梅花、方块、红桃4种花色的扑克牌各1张。从中任取1张,有几种可能? 取出的扑克牌是红色与黑色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取出方块和黑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取出每种花色的扑克牌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根据例题要求用扑克牌演示操作,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回答要全面,描述要清楚。
教师:从中任取1张,有几种可能?
学生:有4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有哪4种可能。(可能取到黑桃,可能取到梅花,也可能取到方块,还可能取到红桃4种情况)
教师:取出的扑克牌是红色与黑色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学生:一样大。
引导学生说出:取到红色有方块、红桃2种可能,取到黑色也有黑桃、梅花2种可能,所以取出的扑克牌是红色与黑色的可能性一样大。
(2)补充例题。
有黑桃1张、大王1张、红桃2张共4张扑克牌,从中任取1张,有几种可能? 有可能抽到方块吗? 抽到谁的可能性大? 抽到大王和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多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分析判断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找出某一随机现象发生的结果有几种,通过比较,判断随机现象结果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2.达标反馈
(1)小林和小明玩掷骰子游戏。两人轮流掷一枚骰子,掷出的点数为奇数的记1分,掷出的点数为偶数的记0分。两人掷相同次数后,谁得分多谁胜。你认为小林和小明谁获胜的可能性大?
(2)袋中有大小相同的20颗跳棋棋子,其中有1颗红色棋子,4颗绿色棋子,15颗黄色棋子。从袋中任意摸出1颗棋子,选择“经常”“偶尔”“不可能”“可能”填空。
①( )取出红色棋子。
②( )取出黄色棋子。
③( )取出白色棋子。
④( )取出绿色棋子。
(3)有3道智力抢答题,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得-10分,不答得0分。小强得了-10分,他有可能出现几种答题的情况?
[点评:“可能性”是对随机现象结果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因此,把相关的知识点与分析思路融合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回顾复习,能提升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负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你有哪些收获?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4页练习二十四第18题。
教参精要
《第九单元 总复习》教参精要
总复习完成练习二十四的习题。复习时,可按教科书顺序引导学生分板块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及练习,把解决问题作为复习的重点。在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加强针对性,即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加强分层性。到了高年级期末,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往往表现出来了,复习时要保障基础,同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开去,加强选择性,不要搞题海战术,要对复习题、训练题进行选择。要根据 本班教学实际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从学习方法上进行整理与复习,补充适当的 练习,把梳理学习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整理与复习的始终。
单元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意义和比的意义的理解,巩固计算法则和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分数乘、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与运算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2. 进一步加强对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认识,能对简单图形进行放大、缩小,会按要求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进一步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而且能对可能性发生的大小做出定性的描述,与同学之间能够交流可能性的大小。
4. 能较熟练地解决有关分数、按比例分配、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实际问题,增强“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综合应用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经历整理与复习本期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习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单元内容分析
期末总复习是引导学生对本期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梳理、巩固和综合应用的过程。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对全册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时,将全期学习内容按7大部分进行整理与复习,即分数乘、除法,比和按比例分配,分数混合运算,负数的初步认识,圆,图形的变化和确定位置,可能性。
教科书很注重教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整理与复习的方法,经历整理知识、方法的过程。总复习一开始就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整理范例,一是对话回忆,引导学生对全册知识进行回忆与整理,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与同伴一起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经历的方法、积累的思想进行回忆与巩固;二是按单元顺序来构建知识结构图,随着对知识的回忆、梳理去回顾数学思想和方法。
1. 分数乘、除法。
主要内容是分数乘、除法的计算,解决分数乘、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教科书安排了3个复习题,第1题复习计算方法(包括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由于到了期末总复习,所以没有将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分开复习(做分数除法实质上是做分数乘法)。第2、3题复习应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分数乘、除法放在一起以加强对比复习,在对比练习中巩固方法。
2. 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科书设计了2个复习题,第1题复习比的意义,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写出多个比,同时借题材还可对学生进行慈善教育。第2题是按人数比来分配树苗的棵数。
3. 分数混合运算。
本块复习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教科书安排了1个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1个问题解决。第1题计算中安排了没有括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以及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三步运算,意在对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全面的复习。第2题是既有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有用方程(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4. 负数的初步认识。
在本册教科书中数的认识只有负数,《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仅作初步了解,没有计算等方面的要求。教科书安排了2个复习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负数表示的现象以及根据正负数来说这个数在特定情境中的意义。
5. 圆。
作为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圆,对于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几何相当重要。在总复习时有必要进行重点复习,进一步熟悉圆的特征、周长和面积,特别是利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本部分共安排3个复习题,分别是对圆的特征及其画法、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6. 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
教科书用3个复习题分别复习这部分内容,第1题借用地图复习比例尺的意义,用比例尺计算两地间的实际距离;第2题把1张长方形照片按规定缩小,要求画缩小后的平面图(长方形)。画前要先计算缩小后的长和宽的厘米数,这就涉及分数乘法的知识;第3题复习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时又结合比例尺,通过量出图上距离来求两物体间的实际距离,这是一道综合练习。
7. 可能性。
这里仅安排了1个复习题,重点在于体验随机事件结果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并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或者用其他方式来表述随机事件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8. 练习二十四中一些问题的说明。
本练习安排了20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内容涉及负数的认识,分数乘、除法和分数混合运算,圆的知识,图形变化与确定位置,问题解决等内容,这20道习题中解决问题有12道,特别是以解决与分数有关的问题居多。因为它是下一学期解决与百分数有关的问题的基础,而且解决问题在这一册学习内容中是全学期的教学重点。
第1~4题是配合数的认识与运算复习使用的,第5~15题是配合复习解决与分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而安排的,第16、17题是配合复习圆的知识而设计的,第18题是复习可能性的,第19、20题是复习图形变化与确定位置的,思考题是一道用倒推法解决与分数有关的数学趣题。
[单元教学重点]本册复习重点是分数乘、除法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运用分数知识(包括比和按比例分配)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本册复习难点主要集中在能灵活运用分数知识和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