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一
一、话说三峡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
二、 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快速扫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三峡一天中哪些时候的景物?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早晨、中午、下午、晚上。
3.你觉得三峡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请同学们认真品读最喜欢的段落,把你品读到的最美的句子勾出来,在课文旁边批出自己的感受。
三、 “游览三峡”,交流感受
1.你认为三峡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美?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确定顺序。)
3.中午:(出示段落。)
(1) 中午的三峡充满热烈的气息。(板书:热烈。)
(2) 抓住课文中拟人和比喻的句子,体会长江在阳光下奔腾、咆哮的动态美。
(3) 站在长江边,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描绘一下长江呼啸着,奔腾流去的壮美景象。
(4) 指导朗读。
4.下午:(以读代讲。)
(1) (出示图,伴以舒缓的音乐。)“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学生轻柔地跟读。)
(2) 此时,假如我们就坐在长江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板书:朦胧。)
5.你还喜欢三峡什么时候的美景?
6.早晨:
(1) 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
(2)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峡早晨的明亮、美丽?
(3) 学生从露水、白霜、绿叶金实,从橘树和柚树闪烁着的阳光,从清凉的峡风来体会三峡早晨的明丽的美。
(4) (出示图)此时,我们好像就站在船头,迎着凉爽的峡风,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捧着书,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出三峡早晨明丽的美。
7.夜晚:
(1) 三峡的夜晚是怎样的?(板书:静谧。〉
(2) 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3) 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渔火和灯标闪闪烁烁,长江沉沉欲睡。)
(4) 指导朗读。
(5) 三峡的夜晚美吗?用横线画出来,仔细体会。
(6) 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黑森森的峭壁,像瀑布一般的月光,圆圆的明月,闪闪烁烁的渔火、灯标,给人以静谧的美感。
(7)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老师:“这一天,正是中秋。”你们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谈自己的见解。(点明时间,前后照应,使景色更美丽……)
老师小结。
四、 赞三峡
三峡的秋天,有时如明丽的小诗,有时如奔腾的巨龙,历来多少诗人写诗赞美过它,你们也想赞美它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喜欢的方式,赞美你心中的长江三峡。
小组合作——汇报。
五、 总结
1.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1) 以时间为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生动、具体。
(2) 全文结构巧妙,开头结尾相互照应。
(3)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
2.教师总结。
3.展望长江三峡美好的明天。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二
《课标》中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介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本着这个理念,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团结互助,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让学生的的自感自悟,互帮互学取代老师的讲解,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服务。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由本单元刚学过的水上名城威尼斯为切入点,谈话激趣,并且播放录像《三峡风光》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学生饶有兴趣地欣赏完录像后,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谈谈观后的体会、感想,随即揭题并板书:14三峡之秋。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3、把你喜欢的段落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给学生5—6分钟的时间,选择自已喜欢的方式根椐要求自主学习课文,要求学生在必要时可以记一记,划一划。
2、 合作探究。
通过刚才充分的自主学习,再让同学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和其他组员进行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可提示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进行交流。
三、畅谈收获,赏图美读。
1、 畅谈收获。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其目的主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谈谈新的启发,新的收获,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方面,或在小组合作中学到什么新的方法,新的知识……
2、 赏图美读。
老师谈话激趣,并演示课件(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风光),并随图有感情读文,并借课件总结课文写作方法,届时,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美美地自由读文。
四、创作升华,课外延伸。
过渡语:面对这一幅幅如此优美的画卷,要是能把它们留下来不知道有多好呢!不如我们来一个美的创作吧!让学生自由合作,用手中的笔画一画三峡秋天的美景,或为它题上一首小诗,也可以为它写几句导游广告词……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课后除了交流这些成果之处,还可以搜集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互相交流。
教后反思:
这个教学案例,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本着新课程的理念,应该说,这次的教学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按照阅读提示的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获得知识、体验,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让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的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当老师们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大加赞赏。
又如在“畅谈收获”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老师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地“唱戏”。但是,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想说,就是无法把它转化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即使能表达,不少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包装”。所以,我觉得老师在点燃学生飞翔的激情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课程改革再怎么改,语文课还是语文课,不是其他课。语文教师还得静下心来让学生扎实掌握语文最基本的东西。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做到在学生“疑无路”时体会到“柳暗花明”。创设探索时空,提供交流舞台,及时点拨指导,这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我们是农夫,但不是“拔苗助长”的农夫,是一个让“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间、阳光雨露,经历风吹鱼打,最终能品尝到“硕果累累”的农夫。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享受的天堂吧!
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新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些能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面对并思考的新的课题。
这节课,我在几方面做做教学尝试。
一、引导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预习。在平时地教学中,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根据预习提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自学。
(1) 读课文,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词语挑出来。
(2)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自己认为难理解,或重点词语。
(3) 认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4)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检查预习效果。打破以往老师检查预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之间相互检查,这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检查中能够做到相互补充预习的知识,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能够自己把课文读明白,设计小组合作形式,采用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有关三峡美景汇报给大家,并可加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述说,又在形象的再创造中发展着语言,实现了语言的理解、内化、积累、运用。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评议中鉴赏,使感悟力、运用语言、表达语言能力及评价能力展示能力使用资料能力得到增强,使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课后学生也填写了反思表,从学生的反思中可看到,100%的学生,都在这节课感受到了三峡的美。100%的学生都能写出运用的学习方案。如自学、收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检查、汇报等方法。100%的学生都还想继续了解三峡的有关知识。从反思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在课堂中兴趣浓厚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从中也出现了问题,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力争突破的问题。
1、关注差异不够
学生检查,总是提问一些学习较好的,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对能力弱的同学关注不够。
2、评价语言过于形式化
学生间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你对了,你回答很好……”缺乏真情实感,没有具体的评价语言。
3、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语言不够,但如何适时地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支持一下,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关键。这要求我必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也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提出的新的挑战。
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觉积累优美词句。
3.能读懂课文,想象画面,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能仿照旁批,批写三峡秋景的特色。
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教材简析
这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通过三峡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描写,从总体上写出了三峡成熟的气息。第2~7段为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写中秋这天不同时间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通过描写橘树、柚树上露水的变化和阳光照耀色彩的变化展现了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中午,通过对阳光照耀下江水的变化的描写突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通过描写青色透明的雾中景物的变化,显示了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的特点。夜晚,通过对岸边渔火、江心灯标和天上月色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秋天夜晚的宁静神秘。最后,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使读者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叹: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
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有壮美(中午的热烈),但更多的是柔美(早上的明丽、下午的朦胧、夜晚的幽静)。教师要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三峡美景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受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在读中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读中学习和借鉴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一、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想,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大家如果都像他这样读书的话,你们也很棒的!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学吧!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感觉到什么?
二、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学生汇报,不需要教师重复多遍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三峡早晨的橘树和柚树很美。你看太阳还没出来,露水闪耀白色的光,给橘树和柚树撒下一层洁白的霜,好漂亮。
生:其实露水是变化的,开始像一层洁白的霜,后来太阳出来了,露水就消逝了。
师:你读懂了橘树和柚树上的露水在发生变化,真能干!
生:我从“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橘树和柚树真的很美。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师:就像用筛子滤过似的,是吧?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露水啊!
师:哦,橘树和柚树的叶子是绿色的,果实是黄色的,现在被露水一洗,就……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净
生:绿叶金实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生:我想吹一曲竹笛。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你们听……
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三、学生自读
四、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些什么?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生: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秋天的特点。
生:我们刚才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了。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你喜欢哪个你就选择哪个去读。
学习自学,然后汇报。在汇报的同时,把音乐素养与语文感悟充分融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中午:
生:我从“翻滚着、呼啸着”想到了龙。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生:我想起了邓老师教过我们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下午:
生:黄昏到了,一切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就像课文中那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
生:刚才听他读这一段,我有一种感觉,我好像在听吹箫,那么轻,那么悠扬。
生:我听过葫芦丝,也挺像这种味道的。
生:我家有一盘萨克斯演奏曲,里面有首《回家》非常好听,黄昏到了,最能够想起家人,最怀念家乡。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邓老师教我们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窍门,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而轻柔,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在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你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候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夜: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我好想抱着长江,给他唱首《摇篮曲》。(众笑)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生:(指着前面那位同学说)他还想听他的妈妈给他唱摇篮曲。(众大笑)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像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好吗?
师:你看啊,秋天的三峡真的是多才多艺呵!既会吹笛子,还会吹箫,吹萨克斯,吹葫芦丝,演奏交响曲,还能和我们唱唱《摇篮曲》,讲讲故事;有时候他像个小孩,活泼可爱;有时候像个姑娘,温柔甜美;有时候像条龙,翻滚呼啸;有时候像首小夜曲,宁静轻柔。它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
生:成熟的秋的气息。
师:对,成熟的三峡的秋天。那总的说起来,这时候的秋天是个什么人呢?
生:成熟的人。
生:中年人。
师:因为,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用比较坦然、欣赏的语调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画三峡的秋天。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生:我想唱《长江之歌》。
师:呵,你知道得还真不少,我这儿准备了一首《长江之歌》,大家一起来听听。
课堂在“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歌声中结束。
教参精要
《三峡之秋》教参精要
这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通过三峡橘树、柚树树叶绿得发黑,累累果实由青变黄,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描写,从总体上写出了三峡成熟的气息。第2~7段为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写中秋这天不同时间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通过描写橘树、柚树上露水的变化和阳光照耀色彩的变化展现了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中午,通过对阳光照耀下江水的变化的描写突现了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气息。下午,通过描写青色透明的雾中景物的变化,显示了三峡黄昏朦胧而透明的特点。夜晚,通过对岸边渔火、江心灯标和天上月色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三峡秋天夜晚的宁静神秘。最后,点明了写作的时间,使读者不由得发出由衷的感叹:怪不得,原来这是中秋的月色。
本文语句优美、简洁,比拟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有壮美(中午的热烈),但更多的是柔美(早上的明丽、下午的朦胧、夜晚的幽静)。教师要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三峡美景的无穷魅力,在读中感受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在读中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读中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在读中学习和借鉴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