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看戏》教学设计一
一、题目引入,交流资料
1. 读题目,了解课文写的是看谁演戏。
2. 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梅兰芳的各种资料。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读全篇文章,了解课文所写的这一次看戏的情况。
2. 边读边勾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交流讨论,合作解疑
1.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 教师把带倾向性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3. 师生一起合作解决部分疑问,剩下的疑难问题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了解演出的时间、地点
1. 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演出的时间、地点、观看对象及当时的情况。
2. 自己读课文,按老师的阅读提示弄明白时间、地点、人物、景物。
3. 把写演出前的景况的场面描写部分找出来作上记号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把观众比喻成什么。
五、精读重点,理解词句
1. 自读课文第4、6段,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和特别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
2. 把自己勾画出来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3. 说一说自己勾画的理由和自己的理解。
4.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并通过这些描写来感受表演的精彩和观众的激动。
5. 完成课后第2题。
六、朗读想象,体会感悟
1.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4、6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根据作者的描绘想象表演和观众反响的场面。
2. 同学评价,再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3. 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完成课后第2题。
4.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动和激动。
5. 谈自己读文章重点段后的感受。
6. 师生交流感受。
七、补充资料,欣赏艺术
1.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梅兰芳京剧表演的音像资料供学生欣赏。
2. 教会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戏剧文化,学会欣赏。
3. 由此进行拓展,简单介绍一些其他传统文化的精粹。
4. 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收获。
八、朗读全文,升华认识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在教师引导下理解艺术与人民的关系。
九、自主积累,完成书面作业
1.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下来,读一读。
2. 选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 练习写一写有关的场面描写。
4. 交流自己写的精彩片段。
教学设计
《看戏》教学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戏》透过叶君健先生丰富生动的语言文字,欣赏了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精彩演出,也领略了梅大师圆润铿锵的声音的魅力,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也来再现一下我们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 。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朝着目标前进吧!)
三、听音乐,再现声音
(下面请听一段音乐,请你用语言文字再现一下。哪怕是一句话或是几个词也行)
1、播放音乐,生听
2、生说。(听完了音乐,你想如何描绘你所听到的呢?)
四、回归课本,学习写作方法
(用语言文字描写声音,对咱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们重拾课本,再来回顾一下叶君健先生是如何用文字表现声音的美妙的。)
1、生找描写声音的语句,并朗读。
2、指生读。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请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描写声音最精彩?并说明理由。
3、生讨论
4、集体探讨:
(1)“珠子”: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珍珠。师:珍珠给你什么感觉?生:亮,有光泽,圆润…….(教师适时打出珍珠的画面,加强视觉效果。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声音原来可以这样形象。)引出:声音的描写课一化无形为有形,即用比喻的修辞。
(2)“滚”、“滴”、“溅”、“落”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是同学们明白声音的描写还需要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词语的运用。
5、教师小结:声音的描写可以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办法,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一下了变得可感可触,当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你准确的使用的动词、形容词,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五、练笔兵工厂
1、听韩红的《青藏高原》,请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再现一下。
2、学生练笔。
六、展示优秀作品
《青藏高原》这首歌的词曲声如同一只雄鹰翱翔于浅蓝又夹杂着几朵洁白形态各异的白云的深空中,看它熟练的飞行技巧,忽而笔直的直窜高空,忽而又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坡度下沉,忽儿又象穿破时空的箭矛,无所顾忌的猛冲过去了,忽而又戛然而止了,让人摸不出它的动向,让人想不出它下一步是什么!但这并不是没有规律,只不过是它自己明白,理解,我们只能欣赏,只能被它感动,只能让它占全我们的全部心思,只能让我们绕在它身边,看着它如何翻腾鹏飞,升华,只能听着它那铿锵有力的翅膀拍打下来的每一个歌词,也只能让这歌词时时绕在我的耳畔。让我仔仔细细的品尝。疯疯狂狂的妄想,痴想。让我身处青藏高原之中。与其融为一体,想青藏高原之美。想青藏高原之灵气。
教参精要
《看戏》教参精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首都公园的露天剧场为群众演出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人民对艺术家无比热爱的激动场面,以及艺术家精彩表演的场面。通过这些描写,使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在那个闷热的傍晚,来到公园里的露天剧场,和所有的观众一道感受那热切与激动的气氛。艺术家的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音乐、歌舞,刻画描写得细致入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作者把对人物的描写和对场面的描写结合得非常紧密 ,把眼睛看到的和感情体验结合得非常紧密。他把观众比喻成海,这个海随表演的情景而变化,时而沸腾,时而平静。他把艺术家的歌唱比喻成珠子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他把艺术家比喻成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这些精彩的描写相互穿插,编织成一个整体,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处于一种阅读的兴奋之中。这些写作技巧,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这些地方下工夫,让学生认真体会,细细品味。
这篇文章在用词方面也很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
关于梅兰芳的演出资料很多,这里只反映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场面,由点及面,了解艺术家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的原因,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京剧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反映出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补充各种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对梅兰芳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