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未来的我们怎样出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快速了解课文内容。
2.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出行方式为话题,课文的段落以空行和小标题为标志,共5段。
第1段讲依据科学,科学家畅想着未来的出行方式,有火车下海、飞机入地、汽车上天。
第2段讲“海底”列车,先介绍了即将修建的白令峡“海底”铁路情况。从“铁路专家指出,修建一条安全的海底铁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么科学家为什么要做这样难的事?海底铁路可以让“整个列车横跨美、亚、欧大陆”。这样实在是方便快捷。
那么修建海底铁路难在何处?难在海底铁路的长度至少要有74千米,难在对环境的保护。
第3段讲“地下”飞机,介绍了这种可以在隧道中飞行的飞机的外形、动力、飞机场的建设、这种飞机的优点。
第4段讲“公交”飞碟,介绍了这种飞碟命名为“生态与进步”的原因、这种飞碟的不同之处和这种飞碟的优点。
第5段讲“飞行”汽车,讲了这种汽车的工作原理和驾驶情况。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认识这四种出行方式,感悟科学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本课建议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设计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快速了解课文内容。
2.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在,我们有哪些方式出行?未来,人们又会用哪些方式出行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课文,说说未来的出行方式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你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这种出行方式的哪些情况?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这些出行方式并不是人们的奇思妙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你还能设想出其他的出行方式吗?
教学设计
《未来的我们怎样出行》教学设计三
【解读与提示】
第1段:未来会有哪些交通工具?这些未来的工具会变成现实吗?让我们接着看看这些交通工具。
第2段:“铁路专家指出,修建一条安全的海底铁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件困难的事。科学家为什么要做这样难的事?修建海底铁路难在何处?
第3段:“地下”飞机名字由何得来?这段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这种飞机有哪些特点?专家认为这种飞机有哪些优点?
第4段:“公交”飞碟的名字由何得来?这种飞碟为什么可以代替大型公共交通工具?这种飞碟的方便灵活体现在哪些地方?
第5段:讲了“飞行”汽车和普通汽车有哪些区别?
课后第1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使学生能在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课后第2题:学生在学习文中这四种出行方式后,大胆思考,设想出其他的出行方式。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在,我们有哪些方式出行?未来,人们又会用哪些方式出行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课文,说说未来的出行方式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你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想一想,课文介绍了这种出行方式的哪些情况?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这些出行方式并不是人们的奇思妙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你还能设想出其他的出行方式吗?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的东北端、北美洲的西北端,把北冰洋和太平洋连在一起,把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分割开来,宽度为35到86公里,深度达42米。这个海峡连接了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和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它的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他在1728年在俄国军队任职时穿过白令海峡,是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
地铁是地下铁道的简称。它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不受地面道路情况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从而快速、安全、舒适地运送乘客。地铁效率高,无污染,能够实现大运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轻轨是轻便铁路,简称轻铁,又称轻轨,是铁路的一种,泛指所有在道路、街道上面或旁边行走的电车以及多节火车。在这个层面上说,其他通勤铁路以及所有运载货物或长途的铁路系统皆称为重铁。
磁悬浮列车,磁悬浮的构想是由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于1922年提出的。
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把两块磁铁相同的一极靠近,它们就相互排斥,反之,把相反的一极靠近,它们就互相吸引。磁悬浮列车,其实就是使用这两种吸引力与排斥力将列车托起,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方,和轨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大大减小运行阻力,达到高速运行的目的。
磁悬浮列车用电磁力将列车浮起而取消轮轨,采用长定子同步直流电机将电供至地面线圈,驱动列车高速行驶,从而取消了受电弓。磁悬浮列车主要依靠电磁力来实现传统铁路中的支承、导向、牵引和制动功能。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与轨道保持一厘米左右距离,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由于避免了与轨道的直接接触,行驶速度也大大提高,其正常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30公里。世界上第一列磁悬浮列车小型模型1969年在德国出现,日本是三年后研制成功的。仅仅十年后的1979年,磁悬浮列车技术就创造了517公里/小时的速度纪录。
教学设计
《未来的我们怎样出行》教学设计四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课文内容的启发下,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秋高气爽,橙黄橘绿,这样的美景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看(多媒体展示《山行》的诗歌和图片)诗人杜牧是怎样出行游赏的?(马车)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放假,你们出去游玩了吗?你用的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引导学生说说现代的交通工具)
3.板书课题,质疑。
随着时代的变化,交通工具越来越快速,越来越先进。未来,我们会怎么出门呢?(板书课题,齐读)
二、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依据科学,科学家畅想着未来的出行方式,有火车下海、飞机人地、汽车上天。)
4.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内容。
三、再读课文,畅想未来
1.默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出行方式多读几遍。
2.讨论,交流:你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课文介绍了这种出行方式的哪些情况?
(1)“海底”列车。
(2)“地下”飞机。
(3)“公交”飞碟。
(4)“飞行”汽车。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清楚地介绍书中提到的几种出行方式)
3.小组讨论:这些出行方式并不是人们的奇思妙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你还能设想出其他的出行方式吗?
4.将你们想到的未来的其他出行方式仿照课文写下来。尽量用上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集体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未来的交通工具,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就会成为现实。这就是科学的力量。热爱科学吧,是它造福人类,给我们带来方便,给我们带来惊喜!
2.各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关于交通工具的资料,做成手抄报。下次班会课上进行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未来我们怎样出行
“海底”列车“
“地下”飞机
“公交”飞碟
“飞行”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