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精要
《神奇的丝瓜》教参精要
这真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丝瓜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它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似乎丝瓜是有“思想”的。正如文题所说,不愧为“神奇的丝瓜”。
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生长过程,二是展现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行进,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两条线索,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中的道理。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读者仿佛亲见丝瓜生长的过程,丝瓜的丝丝缕缕、寸寸节节被放大了,看清了,进眼入心,久不能忘,其情其景真像是字中画,画中诗。而且文章节奏感很好,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景入情,又由情入理。作者情感充沛,思考深入,文思暗中牵引,虽有神奇突起,却是意脉贯通。
教学中的重点是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
建议教学本课用1~2 课时。
教学设计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材简析】
这真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丝瓜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它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似乎丝瓜是有“思想”的。正如文题所说,不愧为“神奇的丝瓜”。
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生长过程,二是展现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行进,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两条线索,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中的道理。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读者仿佛亲见丝瓜生长的过程,丝瓜的丝丝缕缕、寸寸节节被放大了,看清了,进眼入心,久不能忘,其情其景真像是字中画,画中诗。而且文章节奏感很好,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景入情,又由情入理。作者情感充沛,思考深入,文思暗中牵引,虽有神奇突起,却是意脉贯通。
教学中的重点是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
建议教学本课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
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三、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体会情感,体会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
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教学设计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三
《神奇的丝瓜》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丝瓜吗?(板书:丝瓜)
生:看到过。
师:你们能用最准确的语言谈谈你对丝瓜的感受吗?
生:丝瓜是绿的,花儿是黄的。
生:丝瓜很好吃,维生素丰富。
生:用丝瓜筋擦背,特爽!我姥姥是北方人,特别喜欢。
生:丝瓜长长的、瘦瘦的,很美。
师:哦,好多同学说的是对丝瓜的感觉,老师要你们说感受。查字典,看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生查字典,讨论)师:现在能说说了吧。
生:丝瓜是很一般、很普通的一种蔬菜。
师:说得好!我们同学眼中很普通的丝瓜,在文人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季羡林笔下的丝瓜吗?
生:想。
师: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板书:神奇的,并分发教材)师: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把文中最能表现丝瓜神奇的地方找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并随文圈点)
师:找到神奇的丝瓜了吗?一共找到几条?
生:4条。师:哪4条?
生:最初长出的一条,老太太窗台上的两条,二、三楼之间的一条。
师:真棒,一下子全成了你们的俘虏。(生笑)
师:那好,现在我就请你们说说这些丝瓜神奇在哪儿?
生:最初长出的瓜,神奇在它不用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师:哦,为什么认为这是表现神奇的呢?
生:因为它不再长了。
生:因为它让自己停止生长。
师:停止生长,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再长,瓜藤就要断了。
生:因为它再长别的瓜就不能生长了,它自己不长是为了让其他瓜更好地长。
师:你真有思想!你从它身上读到了点什么了吗?
生:自我牺牲精神。
师:真是这样吗?文中有体现吗?
生:有!“老太太窗台上的那个瓜就因为这个瓜的不长而发疯似地猛长”,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师:同学们真聪明,太会动脑筋了。那长在三楼老太太窗台上的瓜又神奇在哪里呢?
生: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
师:这神奇吗?
生:神奇,它自己弯了起来,把自己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的,不是别人放上去的。
师:自己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弯了”、“放”太有意思了,你能从中悟出点什么吗?
生:我觉得丝瓜很懂得适应环境。
生:我看到了丝瓜的主动精神。
生:我同意这种看法,它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自己。
师:OK!这瓜有人一样的智慧,懂得适应环境,懂得求生存、求发展,太好了!对了,三楼那个老太太多大年纪了?
生:102岁。
师: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可以不写吗?生:说明老太太生命力旺盛。
生:那个瓜也会像老人一样长得更大!
师:太棒了!那二、三楼之间的那个瓜又有什么神奇的呢?
生: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师:平躺着,神奇吗?
生:神奇,你看它是那么悠闲自在。
师:“悠闲自在”,这个词用得太好了!我们同学很有思想,老师太高兴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表现丝瓜神奇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四条丝瓜的确很神奇,让我们惊讶,那么发现这四条神奇丝瓜的人呢?在这些丝瓜的生长过程中,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担心,真是替它担心。
生:我又担心起来。
生:我又犯了担心病。
师:他为什么要担心呢?他的担心有用吗?担心和神奇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他的担心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所担心的事一直没发生过。
生:因为他越担心,越说明丝瓜的神奇。
生:事实上也不用担心,只是用担心来衬托丝瓜的神奇罢了!
师:太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师:女生感情细腻,读表示担心的语句;男生感情奔放,读表示神奇的语句。注意根据老师的提示语来读,要读出重音。(师生共同朗读)
师:有这种味道吗?
生:有!师:太棒了!课文写季先生的担心就是用来衬托丝瓜的神奇!文章只写了丝瓜的神奇吗?
生:还写了瓜秧的神奇。
师:哪些地方写了瓜秧的神奇呢?
生:第2至4小节。生:过了不久,丝瓜突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成长。
生: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生: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壤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师:真是太神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个句子都有一个“竟”字?能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吗?生:想不到的意思。
生:表示惊讶。师:作者惊讶的心情跟神奇又有什么关系?
生:衬托。
师:很好!一起将表示瓜秧神奇的句子读出来,注意重读三个“竟”字,注意读出惊讶的语气。(生齐读)
师:真行!瓜秧的神奇都让你们读出来了,是啊,瓜神奇,瓜秧也神奇,作者的心情有惊讶,又有担心,读到这里,你能不能说说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记叙文。
生:散文。
师:为什么呢?生:它有一条明确的线索。
师:是吗?谁能说说看以什么为线索呢?
生:以神奇的丝瓜为线索。
生:以丝瓜的生长过程为线索。
生: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
师:好极了,一下子找了这么多条线索,谁能说说他们找得有没有道理呢?
生:我觉得以“神奇的丝瓜”为线索好,丝瓜的生长过程只写了一部分。
生:我觉得第三个回答不太好,应该用“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比较好。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开始只是玩玩而已,之后是对它有了兴趣,惦记着它,然后是担心,接下来是吃惊,最后是百思不得其解。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确实,这是一篇蕴意深刻的散文。大凡散文都能从原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中心的句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最能揭示丝瓜神奇的句子吗?
生:最后一句。
师:读出来。
生:(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师:找得真准确,这几个含“然”的词语有什么区别?(板书: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是不是重复?(生查字典,讨论)
生:怡然,指心情愉快的样子。
生:泰然,指安定自若的样子。
生:悠然,指悠闲自在的样子。
生:坦然,指平静无顾虑的样子。
师:你们能将这四个词跟文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吗?
生:我认为写瓜秧的神奇可以用怡然。
生:我认为写窗台上那两个猛长的瓜也可以用怡然。
生:我认为写第一个不再生长的瓜应该是泰然。
生:我认为悠然用在平躺着的那个瓜最合适。
生:我认为第一个不再生长的瓜不该用泰然,而该用坦然,最后写的那个垂直在那里的瓜才该是泰然!
师:说得太好了!丝瓜真是神奇,它们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像人一样有思想,真是太有意思了!那丝瓜真的有思想吗?
生:不是,这其实是植物的一种本能。师:丝瓜没有思想,那有思想的是谁呢?
生:人,季羡林。师:对,为什么我们眼中的丝瓜是普通的、平凡的?为什么我们不觉得这神奇,而季羡林觉得它神奇呢?想了解季羡林吗?
生:想!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他的资料吧。(分发讲义)(生自由阅读讲义)
师:悟出点什么了吗?
生:我感悟到了他知识的渊博。
生:我觉得他很神,80多岁的人了,还有那么多的作品问世。
生:我觉得他对自然、对身边一切都有着特别的爱。
生:我觉得他懂的东西太多了,他太有思想了。
生: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梵文学家,他对“佛”很有研究。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吗?
生:能。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
师:何为“参禅”?
何为“达摩老祖”?
生:(查字典)佛教徒冥想领会佛理叫参禅。师:何为“达摩老祖”?
生:不解!师:那么佛教创始人是谁?
生:释迦牟尼。师:达摩老祖面壁参禅,十年自省悟得禅理。你们知道佛学有些怎样的禅理呢?
生:阿弥陀佛。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师:大家可能还不知道禅理中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一切随缘,季老先生能在德国学成后毅然回国,能在“文革”动乱中完成《牛棚杂记》,无论是顺境、逆境,总是“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这一切都像什么?
生:一切随缘。
生:像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齐读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这种感觉。(生齐读)
师:找到了吗?生:找到了。
师:很好!课文表现的就是这种态度,豁达、随缘,表现了作者对新生命的创造力的无限赞美。(板书:豁达随缘)师:亲爱的同学,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感悟了丝瓜的神奇,感悟了季老先生的神奇,感悟了生命的神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我不能改变环境,但我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
生:对任何事都不要斤斤计较,要大度一些。
生: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去解决,积极地去面对,决不悲观。
生:如果需要作自我牺牲,只要对别人有帮助,我也愿意。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将这四位同学的发言一起来组织一下,怎么样?
生:好!师:老师和你们一起组织,看看谁组织得好!
师:同学们,老师组织好了,我来抛砖引玉吧!我们的启示:牺牲个人利益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我们应始终保持一颗豁达、随缘的心。同学们,老师组织得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吧!(生齐读)
师:非常棒,太有激情了!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启示,可惜来不及了,下课铃马上就要响了,课后再交流吧!说不定我们还有更多的启示。谢谢大家!
教学设计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四
课题: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丝瓜宄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可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弄清楚丝瓜的生长过程,并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
第1段:这里交代了丝瓜生长的地点。“随意”说明了丝瓜的普通。
第2段:“这增加了我的兴趣”,表明我对丝瓜的认识的细微变化,但“顺便”仍然说明丝瓜在“我”的眼里是极其普通的。
第3〜4段:“可是”表明我对丝瓜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对丝瓜的“惊奇”,原因是什么?“我的兴趣随之大大提高”表现在哪些地方?可从“每天”“注视”等词体会。
第5〜8段:这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写了丝瓜的神奇。文章多次写了作者对丝瓜生长的担心。可先在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出有关词句,了解丝瓜的神奇,并体会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第9段:“百思不得其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可引导学生质疑:丝瓜会有什么思想?它考虑的是什么问题?又有哪些行动?结合上下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体会丝瓜的神奇。
第10段:“难以置信”:根本无法使人相信。最后一句含义深刻,不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我无法同丝瓜对话”展开想象:如果“我”能和丝瓜对话,想象能说些什么?然后结合“沉默的奇迹”“神秘”,体会丝瓜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正是丝瓜的这种性格的具体描写。
课后第1题:应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的基础上解决。
课后第2、3题:应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上,还应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重点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选做题:可让学生选择一种身边自己认为平常而有点“特别”的景物或动物。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来。
【教学设计参考】
一、掲示课题,质疑激思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
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三、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体会情感,体会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
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1911年生。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安探》《〈大唐西域记〉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教学设计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细致、生动的描写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丝瓜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丝瓜”,谈谈你对丝瓜的了解。
2.在“丝瓜”前面加上“神奇的”,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齐读“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这是作者在观察丝瓜的生长前的看法,此时,我们的想法也是如此。那为什么作者要写“神奇的丝瓜”呢?丝瓜到底神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3.再次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细读体会,感受“神奇”
(一)瓜籽瓜秧的“神奇”
1.作者按照丝瓜的生长过程一步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丝瓜的神奇,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丝瓜籽和丝瓜秧有没有神奇之处。请大家找出相应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1〜4段。
2.作者认为丝瓜籽和丝瓜秧神奇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①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
②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
③这样细的一根秧竟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竟然”“竟”意思是出乎意料,是作者没有想到的,所以他认为瓜籽和瓜秧也有神奇之处。
3.随着瓜籽的萌出,瓜秧的生长,作者对丝瓜的关注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板书。[随意种——(增加了兴趣)顺便看——(兴趣大提高)每天注视]
4.带着我们的感受,带着让人出乎意料的惊奇读1〜4段。
(二)丝瓜的“神奇”
1.真正让作者惊叹的,是瓜的神奇。丝瓜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5〜9段,勾画出相应的语句。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对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①“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师: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瓜秧会断,丝瓜就会死去)
师:当发现周围的环境已不再适合自己生长的时候,它就停止了生长,这就像是一个人有了思想一样,真可谓是——(引导学生再次读出课题)神奇的丝瓜。
师:试着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这有思想的神奇的丝瓜!指名读,齐读。
②“两个瓜不知在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
师:对于两个长弯了的丝瓜,作者用上“躯体”这个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把丝瓜当作了有思想、会考虑问题的人。)
师:两个“发疯似的猛长”的丝瓜,为了减轻瓜秧的负担,竟然知道把躯体弯起来放在窗台上,这真是——(引导学生读出课题)神奇的丝瓜。
指名读,分组读句子。
③“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师:这个瓜原来是处在怎样的状态下生长的?(垂直悬在空中。)
师: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它”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是人为去改变的吗?从哪里能找出证据?(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人都是无法上去的,绝不会是人把丝瓜摆平的。)
师: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惊叹——齐读“这真让我大吃一惊!”师:这样一个原本悬在空中的丝瓜竟然能悠然自得地平着身子躺在窗台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呀,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的确是——(引导学生再一次读出课题)神奇的丝瓜。
(三)作者的“担心”
1.丝瓜的生长过程带给了作者无尽的担心。在文中勾画出写作者担心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作者写自己的担心对表现丝瓜的神奇有什么好处。
(1)第一次的担心
“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随之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
(2)第二次的担心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受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
(3)第三次的担心
“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
2.读句子,想象丝瓜生长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担心。
3.带着对丝瓜进一步生长的担心再读句子。
4.从作者的担心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写自己的担心对表现丝瓜的神奇有什么好处?(作者的担心与丝瓜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丝瓜的神奇”。)
四、体会品格,感悟道理
1.事实证明,作者每一次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丝瓜似乎心中有数。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9、10段。
2.在这两段文字里,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丝瓜身上感悟到的一种怡然泰然悠然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
五、拓展延伸,学习思考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以及自己得到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