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精要
《访兰》教参精要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访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建议本课教学用2 课时。
教学设计
《访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访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教学设计
《访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教学设计
《访兰》教学设计三
【解读与提示】
课题:“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教学中可让学生将“访兰”与“赏兰”比较。
第1段: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代。教学中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第2段:景物描写突出了野兰的生长环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优雅的环境衬托了野兰的高雅不俗,为下文赞美野兰作了铺垫。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并适时背诵。
第3段:“连声叫好”,可以让学生想象“我”叫好的具体语言,配之以兰草图片,以深刻体会兰草的“清妙”。
第4〜13段:这是“访兰”过程中父子的对话,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教学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对话,了解对话中包含的思想内容。
第10段:这里的“味”既指兰草的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第14段:“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第15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可先让学生勾画出后反复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16段:可以抓住“不敢”、“后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课后第1题: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反复朗读体会后,选择如第3段、第15段这一类相关段落背诵。
课后第2题:需要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我”和父亲在访兰的过程中的对话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课后第3题:“两个味儿”,既指兰花的香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选做题:提出的问题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在深入学习中开展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参考】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一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一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花中四君子:梅,冷香四溢,清韵高洁;兰,幽香清远,神静韵高;竹,坚劲挺拔,傲岸坚贞;菊,凌霜自得,潇洒恣肆。所以梅、兰、竹、菊同有花中“君子”之称。
教学设计
《访兰》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课前大家搜集了有关兰花的资料,请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兰花。
2.板书课题。课题是“访兰”,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筛选出主要问题:兰花为什么是“访”而不是“赏”为什么要去“访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把句子读通读顺。
2.指名几位学生合作读课文,相机正音。
3.试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进山访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3部分)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读第1段,你有什么疑问吗?(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是什么原因呢?)
2.从“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养在家里的兰花非常漂亮,因此才吸引了那么多人来观赏。)
3.自读第2段,勾画出描写野兰生长环境的句子,反复品读,从这优雅的环境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衬托出野兰的高雅不俗。)
4.从第3段中找出作者形容野兰的词语。(清妙)想象这幽谷中散发着浓烈香气的野兰,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的“清妙”。
5.分角色读第4〜13段,从父子俩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有所不同。
野生兰草:“清爽”“得天地自然的元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栽培兰草:太甜、太媚、格调也俗。”
(2)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讨论:这里的“味儿”除了指气味,还指什么?(兰草的品格、气质。)
(3)再读4〜13段,思考开课时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说带我到山里“访兰”而不是“赏兰”?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父亲喜爱深山中的兰草,喜爱他不俗不媚的气质,于是父亲把长于幽谷中的兰草人格化,所以用“访兰”而不是“赏兰”。父亲带我“访兰”正是要让我感受野生兰草不一样的“味儿”。)
6.带着理解齐读第4〜13段。
7.虽然小时候的“我”随着父亲在山中“访兰”已感受到野生兰草不一样的“味儿”,可“我”仍觉得惋惜。请同学们自读第14〜16段,想想:作者惋惜的是什么?父亲的话又让他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父亲的话让我认识到了野兰的特性——纯朴,有灵性。)
8.反复品读父亲的话“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父亲仅仅是要告诉“我”野生兰草的品格吗?这次“访兰”作者还收获了什么?
9.读最后一段,结合“不敢”、“后悔”说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2.把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