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精要
《熟读精思(节选)》教参精要
“熟读精思”是朱熹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出来的好方法。文章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整顿几案”、“正身体”、“详缓看字”;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作者按读书过程来解读读书方法,从读书前的准备工作到“熟读”要求再到“精思”要求,全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仅百余字,却给人以多方面深刻的启示。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在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积累一点文言文知识,继续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每个字都必须要读得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能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致,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建议本课教学用1~2 课时。
教学设计
《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材简析】
“熟读精思”是朱熹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出来的好方法。文章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一一“整顿几案”、“正身体”、“详缓看字”;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作者按读书过程来解读读书方法,从读书前的准备工作到“熟读”要求再到“精思”要求,全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仅百余字,却给人以多方面深刻的启示。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在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积累一点文言文知识,继续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每个字都必须要读得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能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致,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学生: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熟读精思》。
2.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
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
(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
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
(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
①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 )案”,“不可倒( )一字”。
②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老师范读或教读。
(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
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
(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
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
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
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
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
2.畅谈感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
(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
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
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
教学设计
《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三
一、回忆《观书有感》,引入《熟读精思》
1. 回忆引入:从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观书有感》引入,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写自己读书获得新知的畅快,让我们领悟到:只有多读一点好书,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关于读书的,大家齐读题目一一《熟读精思》。
2. 初解题目:题目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学生可谈谈自己的初步理解。(如:要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同时理解到“熟”即熟练;“精”即精心,细致。
二、初读课文,提出困难
1.提出困难:那么朱熹是怎样具体谈论“熟读精思”的呢?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普遍困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不容易读通顺,二是理解意思有难度。)
2.共商办法:弓I导学生根据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想想怎样来解决这些困难。
(比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和同学展开讨论,等等)
三、合作交流,解决困难
1.自学克难:学生根据如上办法,小组合作,理解难词难句,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尤其注意
读好停顿。
2.练习朗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相结合,弓I导学生逐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方法如:
(1)抽生展示读:检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真实的朗读状况,弓I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评价。
(2)探讨难读句:对于一些易错的,不好停顿的,有朗读争议的句子,展开读法探讨。如:
①多音字需根据意思确定读音:“须整顿几()案”,“不可倒〇—字”。
②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将书册齐整顿放”,“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老师范读或教读。
(4)学生再自由练习和展示读,可以个人展示,可以小组展示,可以男女生比赛,形式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而定,务必达到“熟读”的程度。
3.理解大意:直译者当充分肯定,达到意译的程度即可,也就是说只需要理解每句话和全文的大意即可。可这样处理:
(1)难点释疑:提出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此处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感知词语古今义的变化)
整顿:文中指“整理桌子”,而今天往往指整顿纪律、作风、组织等等。正身体,对书册: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
仔细分明读之: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自由练说:自己练习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不懂处还可以问问同学或老师。
(3)释义交流:请学生叙说文言文的大意,在师生共同评价中达到人人理解的目标。
4.齐读课文:理解了大意,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联系实际,领悟内涵
1.理解段意:学生默读思考,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习惯,熟读,精思)
2.畅谈感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最触动自己的语句的感受。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或他人的事例来谈,正面或反面的事例都行。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点”如下:
(1)怎样熟读:“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熟读的好处:“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练习背诵:再读课文,熟读精思,自由背诵第2、3段。
五、拓展积累,读记治学名句
1.名句回忆: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治学的名句,引导学生回忆。如“满招损,谦受益”一一《尚书•大禹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一《论语•为政》。
2.读记名句:出示课后题中的三句话,学生理解、朗读、记忆。
3.结束语:希望同学们把这些名句,把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观点牢记心间,也祝愿同学们让读书
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堂课上,同学们还联系实际,畅谈了自己学习《熟读精思》的感想,下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交流。
★朱熹,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朱熹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朱子读书法”六条
一、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读书的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循序渐进不仅提出了对读书所持的态度,而且体现了量力性原则的基本精神,它确实是读书的妙法,完全符合教学规律。所以我们在现今的教育活动中,仍视其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朱熹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读书方法,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二、熟读精思
朱熹教人读书,特别强调既要熟读,又要精思。他继承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认为“学是学其事,如读书便是学”;“思只是思所学底事”。读书一定要做到书上说的,就好像出
于自己的口,如自己所说。书中的微言大义,亦如自己想的。这是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读通了。读与思,
是读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而得以应用。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终归还是一事无成。
三、虚心涵泳
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著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朱熹认为读书要力戒“骄”、“吝”。“骄”就是自满自足,即使无学无术,也要装腔作势,盛气凌人。“吝”则是自以为是,垄断知识而不肯示人。骄与吝又常紧密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骄吝是读书做学问的大敌,必须努力克服。反之,只有虚怀若谷,沉潜玩索,含英咀华,才能学得真正的知识。
四、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五、着紧用力
朱熹教读书,强调要“着紧用力”。其含义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宄到底,永不放松。二是着紧用力。就是朱熹所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朱子语类辑略》卷二)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气魄。他同时又说:“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样。”“读书如战阵廝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莫更回头始得。”(《朱子语类辑略》卷一二一)朱熹提倡的这种勇猛顽强、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在教育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也是特别可贵的。
六、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朱熹批评那种读书不专一的态度,“看未到这里,心己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这不仅不能获益,而且是非常有害的。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教学设计
《熟读精思(节选)》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几案、顿放、详缓、牵强暗记、烂漫、云、见、余、尝、亦、急”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精思与熟读的紧密关系,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方法。
3.正确、流利地诵读全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4.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精思与熟读的紧密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1.搜集有关朱熹音像、挂图的资料。
2.准备给学生推荐的中华传统名著名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朱熹的资料,搜集治学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说到怎样读书,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方法,可以介绍一下吗?
2.出示课题。
(1)理解文章题目:熟”熟练,反复练习;精”精心、细致。
(2)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二、初读课文,寻找方法
1.要求学生自由读全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内容。
2.围绕题目,思考每个段落着重讲了什么。
3.从学生汇报中,老师总结。(习惯、熟读、精思)
4.阅读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呢?
5.老师和学生共同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结合注解,理解句子意思。
(2)借助工具解决难词难句。
(3)读通课文,理解全文大意。
(4)遇到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诵读课文,体会乐趣
1.老师范读、学生诵读、同桌互读、表演朗读,让学生感受诵读的乐趣。
2.诵读中激发问题,相互质疑,相互回答。
(1)熟读应做好什么准备?又怎样做到?诵读,表演读来回答。
(2)精思要做到什么?诵读,表演读来回答。
四、合作学习,探究课文
1.学生自由读,自己练习把课文每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通,对疑难作圈点勾画,对感悟作批注。
2.小组交流,发表自己对“熟读精思”的理解。
(老师检查学生小组交流情况,包括对句子、文章意思的理解情况。)
3.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并提出小组困惑。
4.问题归纳:
(1)文中熟读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2)熟读有哪些好处?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什么意思?
(4)精思的前提是什么?
(5)精思的关键是什么?
5.进一步学习探究。
(1)文中熟读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读有哪些好处?
“久远不忘”“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什么意思?
“见”通“现”。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4)精思的前提是什么?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5)精思的关键是什么?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6.学生齐读课文。
五、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1.归纳“熟读精思”的方法。
2.板书“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与课题之间有联系吗?
思考:读书千遍”如何变为“其义自见”的?(熟读与精思的关系。)
3.通过学习,文中的哪些说法让你感悟最深,对你的启发最大?
六、积累拓展,背诵美文
1.老师链接《朱子读书法”六条》,推荐给学生,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名著名篇的兴趣。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治学名言、警句。
3.教师配乐诵读全文,师生共同感受文章的美。
4.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