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参精要
《空城计》教参精要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课文先写“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敌众我寡,情势十万火急!再写诸葛亮处变不惊,巧施空城计:“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然后写司马懿中计:“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宜速退。”最后写诸葛亮向众官分析施空城计缘由:“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及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建议本课教学用1~2 课时。
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准备交流。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课文先写“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敌众我寡,情势十万火急!再写诸葛亮处变不惊,巧施空城计:“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然后写司马懿中计:“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宜速退。”最后写诸葛亮向众官分析施空城计缘由:“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己而用之。”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弓I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及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 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通过搜集资料,你了解《三国演义》了吗?诸葛亮呢?简要地说说。
2. 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简单介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见《三国演义》第95回)
3. 了解了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不理解的词作上记号。
2. 检查识字、释词和读书情况。
3.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4. 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大意。(重点引导: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个阶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1. 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出示诸葛亮抚琴图)看看这幅图,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诸葛亮。
2. 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很明显的特征,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抓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
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 “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开联想。提示:大兵压境,故作镇定、轻松)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结合情况谈感受,并联想。提示:计谋成功后如释重负的庆幸。)
(3)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等。
2. 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如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引导学生去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对话,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诸葛亮的语言、动作,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 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与诸葛亮妙计退敌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 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
(2)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 “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机点拨: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等。)
2. 若有时间训练小练笔,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
3. 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荐学生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去读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4. 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中人物图片,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三
【解读与提示】
课前了解“空城计”发生的背景很有必要,便于对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加深认识。可由学生 交流搜集的背景资料,亦可教师讲述。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
课文第1段写1、2故事情节,第2段写3、4故事情节。《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结尾处用一首七言古诗概括全文,这是章回小说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本段教学策略:用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两个问题牵动全段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弓I领学生抓住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2段:一个“却”字表达了过渡和转折。从前一段讲述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过渡和转折到讲述“司马中计”和“孔明释计”。
本段教学策略:用“司马懿怎样中计”、“诸葛亮怎样解释空城计”两个问题牵动全段学习过程。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勾画出关键词句交流学习体会。文中不少的文言句子,应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出语气,读出节奏,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
段中有较多的文言字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己有的文言文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意思,领悟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课后第1题:利用字、词典,坚持让学生自主扫除字词障碍,特别是一些文言色彩很浓的字词句。复述故事应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之后,进行创造性复述。
课后第2题:该题应在阅读过程中练习,分5步完成:1.正确流利地读句子;2.说带点词语的意思;3.联系上下文说句子的意思;4.领会词句的表达效果;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要把“体会课文中关键 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落到实处。
“尽皆失色”是对众官的神态描写,表达效果是反衬诸葛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诸葛亮两次“笑” 的不同内涵,可结合语境进行对比理解,从而领悟神态、动作描写,是为了揭示人物品格,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趣导入
1. 通过搜集资料,你了解《三国演义》了吗?诸葛亮呢?简要地说说。
2.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简单介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点弓I导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 (见《三国演义》第95•回)
3.了解了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一一《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不理解的词作上记号。
2.检查识字、释词和读书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4.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大意。(重点引导: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个阶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一诸葛亮。(出示诸葛亮抚琴图)看看这幅图,你一定猜得到他是一一诸葛亮。
2.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很明显的特征,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掏”等。)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抓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
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 “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掏,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掏的意思并展开联想。提示:大兵压境,故作镇定、轻松)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结合情况谈感受,并联想。提示:计谋成功后如释重负的庆幸。)
(3)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一一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等。2.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如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 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 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引导学生去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对话,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诸葛亮的语言、动作,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与诸葛亮妙计退敌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
(2)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机点拨: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等。)
2.若有时间训练小练笔,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
3.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荐学生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去读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4.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中人物图片,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国演义》
我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 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小说大体按照历史真实 来写,但又虚构了一些情节和大量细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400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
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虽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 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
《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20岁时举孝廉为郎,曾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黄巾起义时起兵,官骑都尉。在讨伐董卓时建立私人武装,因镇压黄巾起义军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于许都(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储蓄军资。先后平灭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率师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败于赤壁。他用人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建安五年封 魏王。在北方屯田,修水利,改革赋税制度,使生产得到发展。广纳贤才,抑兼并,加强集权,同蜀、吴成鼎立局面。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刘备,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琢郡琢县(今属河北)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幼曾贩鞋织席为生。广结豪杰,与张飞、关羽为至交。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安喜尉。先后投公孙璜、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得其辅佐,势渐强大。于公元208年采诸葛亮策,联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占据荆州。旋夺取益州与汉中。入益州后娶东州地主集团实力派吴懿妹为妻,抑制豪强,使蜀汉政权渐趋巩固。公元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亲率大军,沿江东下,大举攻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军退至白帝城后病死。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 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琢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因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 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 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55岁。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
诸葛亮: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火烧新野 借东风 七擒孟获
刘备:三顾茅庐
曹操:奇袭乌巢 冀州灭袁绍 败走华容道 大宴铜雀台 华佗治病
关羽:温酒斩华雄 单刀赴会 刮骨疗毒 千里走单骑
赵云:长坂坡救主 截江夺斗
张飞:鞭打督邮 喝断当阳桥 义释严言
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3.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4.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抽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4.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三、精读课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掏,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但是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这是如释重负的笑,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3)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特点。
2.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足智多谋、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神机妙算等。)
(二) 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 了解众官的反应,体会对比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众官:尽皆失色 诸葛亮:临危不惧
无不骇然 抚掌而笑
必弃城而走 妙计退敌
2. 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衬托的作用。
(1)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他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在这一回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疑心病重、不听劝告的人。
(2)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技高一筹。)
(三)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②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1. “空城计”能施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3.《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