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例3,第24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体会认识1km的长度,建立1km的空间表象。
2.掌握1km=1000m,知道1公里=1km,会进行简单的单位
换算。
3.培养观察、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2.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多媒体及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软尺等。
【教学过程】
把学生分成3个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校的操场上分组完成测量活动,并将活动情况摄像记录下来制成课件。第1小组:测量出8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多少米。第2小组:测量出一个小朋友走20步大约是多少米。第3小组:测量出学校的跑道一圈大约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进行测量活动,体验几米、10米、几十米的长度,为学习千米奠定基础。]
一、情境导入
教师:这是老师到成都学习归来时沿途拍摄的画面,请一位同学把上边能看到的字读一读。大家仔细观看,认真倾听。
课件播放从“成都到自贡”沿途的路牌。
教师:在这些路牌上都有一个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新朋友“千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是比米更大的计量长度的单位,它跟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教师:同学们,关于长度单位,你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你还想 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我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知道:1m=10dm,1dm=10cm,
1m=100cm,还知道千米是比米、分米、厘米都更大的计量长度的单位,还想知道1km究竟有多长,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等。
教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得很好!那谁能来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呢?
学生上台比划后,教师再用米尺比划给学生看。
教师:我们一起来比划1dm、1cm的长度。
师生一起比划。
教师:你知道成都到自贡的距离为什么要用“千米”来计量吗?谁能来比划一下1km的长度?
[设计意图:由从成都到自贡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在利用已有经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知
1.实际体验
教师: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我们课前的测量活动。
老师播放课件:个小朋友站成一排。
教师:参加了这个测量活动的同学有哪些?谁来说说测量结果?学生:我们测量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m。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字幕: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m。教师:如果80个这样的小朋友站成一排,长度大约会是多少米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m。
教师:那么800个这样的小朋友站成一排,长度大约是多少米呢?
学情估计:这时学生因为有了前面积累的经验,会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课件出示字幕: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0m。
播放第2组活动的课件:两个小朋友拉着软尺,刻度显示是10m,一个个小朋友从这段距离走过。
学生观看视频,由活动小组的同学汇报:我走20步大约是10m,以此类推,走200步就是100m,走2000步就是1000m。
第3组的学生汇报:我们学校的操场1圈是200m,沿操场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m。
学生汇报时,老师播放3组的测量活动视频。
教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m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m?
教师小结:1000m就是1km,1km也叫1公里。刚才我们感知的1000m,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km。
同时板书:1km=1000m,并指导学生读一读。
教师:谁能巧用停顿,使人一听就明白?
教师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
教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字母“km”表示。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实践活动的回忆,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有助于对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用学生亲自参与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的长度,用学生熟悉的米尺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长度,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单位换算
教师: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请同学们自学第2页例3。
学生自学完例3。
教师:同桌相互交流千米和米是怎样换算的?
3.汇报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后,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筒单换算,并独立进行大小比较,活用教材,节时高效。学生知道了3km等于3000m,又有以前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和比较大小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安排自学,能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
二、实际应用
1.行程中应用千米
屏幕显示:老师从成都回自贡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km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学生: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曰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2.两地之间距离应用千米
教师:同学们,青杠林广场大家都非常熟悉,你知道青杠林广场与我们育才小学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吗?
屏幕显示:青杠林广场和育才小学,并用线段图标出两地之间的距离1km。
教师:下面让我们随着视频里的同学一起来走一走这段路,有请视频中熟悉路段的那个同学来解说一下,掌声欢迎。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解说。
3.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举用千米作单位的例子。
4.填上恰当的长度单位
一棵大树高12( )—条小河长36( )小红的钢笔长12( ),长江全长6300( ),重庆到成都大约相距380( )小林早上晨跑跑了120( ),飞机每时飞行820( )。
[设计意图:选择生活中熟知的环境进行数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千米”的长度,再选择生活中常用的单位让学生填,体现数学生活化,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第26页第2、3题。
六、课外查询
千米的起源和使用。
地球赤道一圈有多长?
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有多少千米?
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课堂活动,第26,27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观察、感悟并体验毫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运用。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毫米,体会1毫米的长度。
2.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校园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我们认识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回答时酌情要求学生一边说长度单位,一边用手势比划其中一个单位的长度。
教师:谁来根据这些单位所表示的长短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先讨论,再排队,教师记录:老大千米、老二米、老三分米、老四厘米。
教师: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小兄弟,它很小,只有校园卡的厚度那么长(一边介绍一边展示实物)想知道它是谁吗?(板书课题:毫米。)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的知识回顾和提问来引入新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毫米
教师:知道“毫米”吗?你能找到身边的毫米吗?
请1〜2个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记录。
教师:究竟这些物品的长度是不是1毫米呢,我们一块儿来验证验证吧。
认识“毫米”:(课件展示)直尺上的毫米。
教师:这就是标准的1毫米,直尺上最小1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
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来比划毫米。
学生:感觉就像一条细细的缝。
验证:怎样验证以上物品长度是否为1毫米呢?
学生讨论,再汇报验证的办法。
学生测量验证,教师协助操作并展示。
教师: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2.感受10毫米
(1)观察校园卡。
教师:(课件出示1张校园卡)请看这张校园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教师:(重叠出示2张校园卡)现在有多厚?
继续重叠出示3张、4张……10张,学生一一回答其厚度。引导学生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比划厚度。同时课件展示递加过程。
(2)观察直尺。
教师:观察直尺上的刻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讨论、汇报。得到:10mm刚好就是一大格,也就是1cm。
教师:再仔细观察其他1大格里是不是10小格呢?
组织学生观察、数格子、汇报。得到:10mm就是1cm;1cm就是10mm。
板书:1厘米=10毫米。
3.常用长度单位进率
常用长度单位进率。
教师:先议议它们之间的进率。(课件将长度单位“五兄弟”列队出席)
学生议论,交流补充,总结得出:
手指记忆法。
教师:你想怎样很快地记住他们的进率呢?
学生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
教师:老师可是有很好的记忆法的哦,想知道吗?请张开你的五 指,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拇指与食指间距最大,所以进率是1000),中指代表分米,无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中指、食指与无名指间距更小且相等,所以进率是10)有趣吧?这是手指记忆法,你会了吗?
对口令:我说你变。如师说:10厘米。生变:1分米。师说:1米。生变:10分米等。
感受数学文化:播放课件《毫米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各类精确测量长度的设备》。
[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用孩子们身边熟知的事物来体验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实践巩固
1.动手操作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独立动手实践,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2)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
2.选择单位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选填单位的方法。
学生归纳:看文字和环境判断单位性质,再看数字大小确定单位大小。
四、总结提升
教师:同学们,说说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疑惑呢?课中你觉得最让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课外拓展
教师:查一查,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你知道“光年、微米、纳米”吗?有多大呢?
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千米、毫米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千米、毫米的认识和体验,形成更加牢固的空间观念。
2.通过把千米、毫米、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进行对比练习,对长 度单位有更系统的认识。
3.在生动多样的练习中,体会到长度单位的作用,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每种单位的大小及运用时的区别。
2.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单位的运用以及换算。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已经学过的几种长度单位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吗?
学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
教师:那1km、1m、1dm、1cm、1mm分别是多长呢?你能用手比
一比或用语言形容一下吗?
引导学生回忆:
(1)1毫米相当于1个指甲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的一般有:作业本的厚度、纸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2)1厘米相当于1个指甲的宽度。
(3)1分米就是我们的大拇指和食指张开一拃的长度。
(4)1米相当于小朋友的两手打开伸直,两只手之间的距离。
(5)1千米相当于我们的400m跑道两圈半。
2.回忆已经学过的几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还记得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引导学生得出:
[设计意图:回忆复习已经学过的几种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加深学生对单位长度的认识,系统地认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基础练习
1.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竹竿长10( ),一条公路长60( ),小红的钢笔长12( ),一本数厚12( ),黄河全长5500( ),橡皮擦长45( )。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2.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3km=( )m
40m=( )dm
60mm=( )cm
7m=( )cm
80cm=( )dm
20000m=( )km
3km50m=( )m
450cm=( )m( )cm=( )dm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3.单位换算口诀
完成第2题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后,引导学生结合练习总结出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步骤。
单位换算口诀:小换大,用除法,大换小,乘最好。
单位换算步骤:看清单位,判断大小,找对方法,想清进率。
4.数学文化熏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设计意图:紧扣长度单位,完整建立好长度单位之间的系统联系,用孩子们身边熟知的事物再次体验各种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换算进率和方法,并能熟练进行换算,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1.判断改错
小明的日记:早上刚从2dm的床上起来,穿起了15m的拖鞋,走进卫生间,拿起了1cm长的牙刷刷起了牙。洗刷完后,走到了长1dm的餐桌,拿起16mm的筷子吃饭,吃完急急忙忙地冲向离家900m的学校,拿出1m长的铅笔和3dm厚的作业本,做起了作业。
2.比较大小
(1)完成第26页第3题。
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6页第5题。
教师提示:单位不同要先怎么样才能比较大小?
学生:通过换算统一单位。
独立完成后,再订正答案。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千米500厘米 6500厘米 6千米500米 6米500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选择性地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出他自己分析完成的过程和方法。
3.完成第27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出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用生动的“数学日记”结合教材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好数学的兴趣。]
四、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1.完成第27页第8题。
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怎么走最近?为什么?
2.解决问题。
学校买来8本课外书,每本厚5毫米,8本书叠在一起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解法和思考过程。
3.把30厘米长的铁丝剪成6厘米长的小段,要剪几次?
学生思考完成后,引导学生实践验证或者画图验证。
4.完成第27页下面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选择不同的题材,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五、反思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觉得有哪些疑惑呢?你觉得你还需要学习什么?
六、课外研究
教师:我国古典名著《三国志》中这样描述诸葛亮: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那么按照现在的标准,诸葛亮究竟该多高呢?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数学引向文学,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决心。]
教参精要
《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教参精要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加强实践活动。千米、毫米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去建构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毫米,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重视长度单位体系的构建。通过本单元的教学,长度单位的学习已经结束。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构建长度单位的体系,一是长度单位有哪些,二是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三是梳理每个单位的长度表象。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标准》中关于千米和毫米的要求是不同的,加强对千米意义的理解、长度概念的建立,对毫米的学习目标定位不要超标,学生只需要知道就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体会并认识千米,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测量。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活动,能克服测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单元内容分析
千米的认识、认一认毫米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知道分米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计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很短的距离时通常用毫米作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建立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本单元内容由千米的认识、综合与实践两部分组成。
“千米的认识”是充分借助米的认识来进行的,教材通过“8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m长”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再借助这个表象进行推理、想象得出“800个人站成一排,大约有1000m长”,接着通过对话框的方式呈现“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000米就是1千米,也叫1公里”,让学生对千米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通过找生活中的1千米和比一比,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千米。“认一认毫米”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后进行的。教科书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直尺,通过“直尺上最小1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直观表象,再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有多少毫米,让学生了解1厘米=10毫米的进率关系,接着通过找生活中的1毫米,建立起1毫米的印象。然后借助回忆与讨论得出学过的长度单位,以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综合与实践:体验千米”是在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通过“感受千米、体会千米、估计千米、查阅千米”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建立1千米的表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单元教学重点] 建构1千米和1毫米的长度概念。因为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建立这一长度概念难度较大,毫米是很短的长度单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用得也比较少。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实践活动,体会千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千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大的一个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使用;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会经常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