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收集与整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例1,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92,93页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培养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具准备】
每人1套例1的纽扣图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妈妈给小红做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准备给衣服钉纽扣,我们一起去看看。
教师:小朋友们在前面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类吗?
教师介绍活动要求:请你们拿出准备的纽扣图自己动手分分吧!
学生进行分类活动。(学生活动时,教师请两个方法不同的小朋友到黑板上分类。)
教师:汇报分类结果。
教师:分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学生:我按颜色分,分成黄色纽扣有7颗,灰色纽扣有5颗。
教师:你说得真好,既说出了是怎么分的,又把每一类的数量数了出来,希望下面的小朋友也能说得像他一样完整。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我按形状分,正方形纽扣有8颗,圆形纽扣有4颗。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把这些纽扣分成两类,要么按颜色分,要么按形状分,有两种情况。
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类。
[设计意图:按一种标准分类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知
教师:刚才我们把这些纽扣分成了两类,想想,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吗?(能。)那请你们继续分一分吧!
学生在自己原来分类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分类。
1.全班汇报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原来按颜色分成两类的这种情况,你们是怎么继续分的?谁来试一试?
请学生上黑板演示。
教师: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们为什么这样分?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灰色纽扣里,有正方形和圆形两种,我分别把它们拿出来, 黄色纽扣里也是一样的,我也分别把它们拿出来。
(1)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接着我们又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现在分成了几类了?
学生:4类。
教师:哪4类呢?
学生:灰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灰色的方形纽扣有3颗,黄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黄色的方形纽扣有5颗。
教师:那分成的这几类有什么特征?
学生:颜色、形状都相同了。
教师小结:我们先按颜色分,在此基础上又按形状分,就把这些纽扣分成了4类,现在每一类颜色、形状都相同了。
(2)再来看看原来按形状分成两类的,你们又是怎么接着分的?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教师:你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次又是怎么分的?
学生:再把每一类颜色相同的放一起,也分成了4类。灰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灰色的方形纽扣有3颗,黄色的圆形纽扣有2颗,黄色的方形纽扣有5颗。
教师:对,刚才我们已经把形状相同的放一起了,接着又把颜色相同的放一起。
2.对比,总结方法
教师:对比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1:不管用的哪种分法,都分了两次。
教师:第1次分成了几类?第2次呢?
学生1:第1次分成了两类,第2次分成了4类。
教师:那结果是怎样的?(我们把颜色和形状相同的都分在了一起。)
教师: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2:越分到后面,种类越多,每一种的图形越少。
教师: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少一些。
3.完成书上填空
教师:同学们都很会开动脑筋,分得很好。下面请你们结合刚才的分类过程和结果填写例1下面的空。
填好后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把按颜色和形状分的分类方法进行再一次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把学习过程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让他们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分类的方法和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的思考更具条理性。]
三、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扑克牌进行分类。
介绍活动要求:每组都有1副扑克牌(拿出了大小王)请你们在小组里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全班汇报。
(1)我们按花色分,分为了红桃、黑桃、梅花、方块各13张。
(2)我们按数或字母分,分为2,3,4,…,K,A各4张。
(3)我们既按花色分,又按数或字母分,分为红桃A、红桃2……各1张。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按一种标准分,有的按两种标准分,分得更细一些。还想分类吗?我们继续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扑克牌的游戏,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多角度、多标准进行分类,对新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八第1题第(1)小题
(1)出示这几只动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打算怎么分类。
学生发言有3种情况:
可以按照腿的条数分,分成2类,2条腿的有4只,4条腿的有3只。
也可以按能否游泳分,也分成2类,会游泳的有4只,不会游泳的有3只。
还可以既按腿的条数分又按能否游泳分。2条腿的会游泳的有3只;条腿的不会游泳的有1只;4条腿的会游泳的有3只;4条腿的不会游泳的没有。
(2)完成填空。
(3)汇报。
2.练习十八第1题第(2)小题
(1)出示图中的文具盒,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准备怎么分类。
(2)汇报:学生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还可以既按颜色又按形状分。
(3)完成填空。
3.练习十八第2题
教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下面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在小组内来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好吗?
教师:要想知道1〜12月出生的同学分别有多少人,其实就是要把我们班的同学按照出生月份进行分类。那用什么方法分呢?(可让每个月份的同学分别举手、分别起立、分别排队等方法,再数出人数。)
教师:我们就让每个月份的同学分别举手的方法来分一分吧!
全班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教师:根据结果,完成教科书上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题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对分类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分享分享。
教学设计
收集与整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4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八3〜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了解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2.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的物体。
3.克服统计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的物体。
2.学习用符号表示统计物。
【教学具准备】
每人1套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例2情境图的学具卡片,并杂乱地堆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可口的水果,喜欢吗?看看有哪些水果呢?(香蕉、梨、桃、苹果。)
教师:对于这些水果的堆放,你有什么感受?(放得不整齐,放得乱七八糟的等。)方便我们数出每种水果的数量吗?(不方便。)
教师:的确,像这样乱七八糟的放在一起很不便于我们观察。那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整理这些水果图片,把这些图片来分一分,数一数。
板书课题:分一分,数一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摆放杂乱的水果图片,感受这样杂乱地堆放,不利于清楚地知道每种水果有多少个,激发学生分类和摆一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1)探究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怎样才能知道这些水果各有多少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把这些水果先分类,然后再数出每种水果有多少个。
(2)那现在请小朋友们用水果图片分一分吧,边分边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开始吧!
教师巡视,在这过程中,请两位孩子到黑板上分一分,一种是直接分类的,一种是分好类后整齐地摆放的。
(3)集体汇报。
汇报第1种。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小朋友分的,先来看第一个,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我把香蕉、梨、桃、苹果分成了4类。
教师:那每种有多少呢?
学生:香蕉有2根,梨有3个,桃有3个,苹果有5个。
教师:他数得对吗?和他一样的举手。
汇报第2种。
教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位小朋友分的,你也是把香蕉、梨、桃、苹果分成了4类,对吧?但好像与他的又不一样,大家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在分的时候,他把它们整齐地排了队。
对比两种方法。
教师:这两种分法,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更好呢?为什么?
学生:第2种,看上去更整齐,更容易看出每种水果有多少个。
(4)教师小结:像这样把水果进行分类,并整齐地摆放,让大家能一眼看出每种水果的多少。
(5)现在请小朋友们像这样重新把这些水果图摆一摆,注意在摆的时候,我们要整齐地从下往上摆。(教师示范)开始吧!
(6)现在请小朋友们在括号里填出每种水果的数量。
2.用符号统计
教师:如果没有水果卡片,我们又怎么办呢?4人小组里想想办法吧!
汇报。
学生1:一个一个地画出水果图。
学生2:用O代替水果卡片。
……
教师:一个一个地画出水果图这样太慢了,用符号〇、A等是不是更简洁呀?
教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从下往上整齐地画符号进行统计,开始吧!
全班汇报。
教师展示几个小朋友的统计图,并问一问学生,他图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什么水果。
教师:老师也用符号画了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下面摆出4种水果图片。)我用O来代表水果图片,香蕉有两根就在它的上面从下往上画出2个O,梨有3个,就在它的上面画3个O,以此类推。这个统计图小朋友们看懂了吗?
教师从图中任意指出几个O,问问学生代表什么水果。引导学生要根据下面的水果图片去判断图中的◦代表什么水果,请学生将各种水果的数量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学生填空。)
观察:谁来说一说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苹果最多,香蕉最少。)
对比两种方法。
刚才我们用实物和符号分别都表示了水果的数量,比一比,你认为用“实物摆一摆”和用“符号画一画”哪种方式更方便呢?为什么?(用“符号画一画”更加方便。)
用符号表示这些水果更加清晰、简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去经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通过对一个一个的数据进行整理而得到了整理的结果,并对整理方法进行比较,感受用符号统计更加清晰、筒明,并初步感受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1)二(1)班第1组的小朋友在美术课上搜集了很多小动物的图片,我们一起去看看。
(2)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同学们整理出来的小动物卡片,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小猫图有7张,小狗图有5张,小兔图有3张,小鸭图有4张。
学生2:我知道了小猫图最多,小兔图最少。
……
(3)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请你们将动物图片的张数填在括号里。
(4)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符号来表示我们要整理的物品,看看这次小女孩用什么符号来代表动物图片呢?(A。)你能帮她完成这张图吗?开始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提醒全班孩子,注意从下往上画,并把A对整齐。
(5)展示几个同学的统计图。
(6)图画好了,请大家仔细观察,哪种动物卡片的数量最多?哪种最少?(小猫图最多,小兔图最少。)
(7)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问题,教师及时请学生列式解答。注意提示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
2.练习十八第3题
(1)我们再来看看红光小学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的活动。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完成下面的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汇报。
3.练习十八第4题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挑战挑战,去看看小灰兔、小白兔、小黑兔采蘑菇的情况。请你仔细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汇报。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图中分析数据的能力和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调查
练习十八第5题。
(1)今天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下面利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在小组内来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好吗?我们来调查小组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
(2)小组合作完成。
(3)根据调查结果用符号表示1个同学,并排一排。
(4)全班汇报(选择几组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活动,不仅对知识进行巩固,而且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并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设计
收集与整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第95页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96页练习十九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描述整理的过程,学会一般的整理方法。
2.体会用画“V”和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既清楚又方便,感受整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体会整理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3.克服统计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描述整理的过程。学会一般的整理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幻灯片和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想知道是什么吗?是哪些图形呢?
展示例3情境图。(学生说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教师:对于这些图形的堆放,你有什么感受?(放得不整齐,放得乱七八糟的等。)
教师:像这样乱七八糟、重重叠叠地放在一起很不便于我们观察。愿意帮帮忙一起整理吗?
[设计意图:筒单直接地引入,通过观察摆放杂乱的图片。感受这样杂乱地堆放,不利于清楚地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激发学生整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
(1)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多少个呢?
先分类再数一数等方式。
(2)孩子们想的办法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整理,老师把这些图形装进一个信封里,每次拿出一个,报出名称,你们就在纸上作记录,好吗?为了节省时间,当老师说出一个图形的名称如三角形时,你不用写出三角形这3个字,你可以直接画1个三角形来表示或者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懂了吗?
(3)开始活动,老师说,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念完图形名称后,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1)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学生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整理。
方法一:依次画出教师念出的图形。
教师:给大家介绍介绍你的方法。
学生:我是老师念一个图形我就在纸上画出一种图形。
方法二:分类画出每种图形。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孩子的,也给大家介绍介绍你的方法。
学生:我也是把这些图形画出来了,只是我把不同的图形分类画在了一起。
教师:为什么你要这么画呢?
学生:这样画我觉得好观察一些,便于数出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2)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画“V”或画“正”字的方法,教师给学生介绍。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整理方法,老师也用了两种方法来整理,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整理之前,我们知道有3种图形,于是我就先把3种图形分别画了出来,接着念一个我就在相应的图形旁画“V”,最后再数出各种图形的数量。
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画“正”字的方法,你们听说过吗?(请知道的孩子介绍。)
最后教师介绍:画“正”字的方法在整理数据中经常会用到,孩子们想想,一个正字有几画?(五画。)一画代表一个三角形,(边在黑板上写,边介绍。)两画代表2个三角形,三画代表3个三角形,4画代表4个三角形,依次写完一个正字后,就表示有几个三角形呢?(个。)这样,当我们看见一个正字,就知道它表示5个。这就是画“正”字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形各有几个?
④三角形有6个,正方形有4个,圆形有5个。
(3)比较4种整理方式。
教师:比较一下,整理的前后,你有什么感觉?(幻灯片依次出示整理前后的图片。)
教师:那你们喜欢哪种整理方式呢?为什么?(学生介绍,并说说原因。)
教师: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第1种呢?(把各种图形都排列出来了,但没有分类去排列,在数的时候比较麻烦。)
那第2种呢?很多孩子也没有选它。(第2种方法,虽然排列整齐,但是如果要统计汽车就画汽车,方便吗?)
教师: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第3种画“V”的方法和第4种画“正”字的方法比较好。
(4)你们看,通过我们这样整理后,图形排列整齐,数量清楚。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先用自己原始的方式去整理,然后再通过逐一对比,让他们发现一种方法好过一种方法,最后通过4种方法的比较,大多数孩子会选择第3种或第4种方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把题目改编了一下)
教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好,体育老师想请你们用所学知识帮帮忙,有信心吗?他想请你们帮忙整理体育器材室的篮球、足球和排球。老师把这些球制成了图片放在了每个4人小组的信封里,需要你们整理出每种球的数量。组长就像刚才老师那样,每次从信封里拿出一个图案念出名称,其余孩子用今天学习的画“V”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展示。
全班汇报,展示学生的统计结果。
2.练习十九第1题
教师:今天这节课孩子们表现得很好,老师悄悄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想听吗?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在兴趣活动课准备为你们放一部动画片,想看吗?但老师为难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西游记》和《七龙珠》究竟放哪一部呢?那你最喜欢哪一部?(学生说一说。)
教师: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那究竟放哪一部,你能想想办法吗?(用刚才学的方法来记录。)
教师:你们选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把它写在纸上,再交给我,老师帮你们念,你们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画“V”或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好吗?
学生活动。(请学生先把4部动画片名称写好。)
展示学生记录结果,并说说每种的人数。(当统计的数量比较大时,画“V”的方法在数的过程中很麻烦也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便于统计。)
教师:老师放哪部动画片呀?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首先选择的题材学生非常感兴趣。练习也很有层次性,第1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第2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当统计的数量比较大时,画“V”的方法在数的过程中很麻烦也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便于统计。]
四、课堂活动:游戏(石头、剪刀、布)
1.孩子们喜欢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两个人玩这个游戏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呢?(胜、平、负。)出示游戏规则:(1)同桌两人玩10次。(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比赛结果。(介绍怎样记录。)
2.汇报比赛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既巩固了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而且也很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五、课堂小结
教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对数据进行整理以后,我们看起来就更加清楚了。
教学设计
收集与整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4,第96,97页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十九第2〜4题。
【教学目标】
1.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简单统计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统计的初步意识。
3.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简单统计方法,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教学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开展庆祝活动,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有这些表演项目: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你最想参加哪个项目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你们知道班上同学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参加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少吗?猜一猜。
教师: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答案呢?(引导学生说出先分类,再数出每个项目的人数。)
板书课题:分一分,数一数。
[设计意图:创设六一庆祝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收集和整理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的人数的需要,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
二、教学新知
1.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1)那用什么办法知道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V”的方法。
学生2:我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好一些。因为人数比较多,用画“V”的方法容易数错,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2)的确,画“正”字的方法数起来更加快。那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吧!
(3)教师介绍整理要求: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项目,选4名小小整理员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再记录这4名小小整理员要参加的项目,其余同学在本子上记录。
(4)学生一一报项目,学生记录,教师观察,有问题及时解决。
(5)整理完后,为了避免出错,我们还要检查检查,把每个项目的人数加起来看看和我们班的人数相同吗。
(6)谁来说说各项目有多少人参加呢?(学生汇报。)
2.初步认识统计表
(1)当我们整理完后通常要把整理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来和老师一起去看看统计表。
(2)这种表格就叫做统计表,仔细观察,你从这张统计表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1:有名称。
教师:统计表的名称告诉我们这张表是统计的什么内容,我们这张表就是统计的全班参加节目的人数。
学生2:表的第1排是节目,有4个节目。
教师:观察得很仔细。
学生2:第2排就是人数,每个项目分别有多少人?
教师:人数后面有个括号写了人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3:那表示单位。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参加唱歌这个项目的人数我们应该填在哪里呢?
学生:就填在唱歌这个项目下面的格子里。
教师:如果唱歌的有3人,这个格子里还需要写“人”这个单位吗?
学生:不需要,因为在左边的第1个格子里已经写了“人”。
教师:对,说得真好。因为前面有单位,只需填上数就可以了,这样的统计表就显得更加简洁、清楚。那就请小朋友们完成这张统计表吧!
(4)全班汇报,选一个学生的展示。
(5)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参加什么节目的人数最多?参加什么节目的人数最少?
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你看,我们把整理结果填人这张统计表后就能简洁、清楚地看出每个项目分别是多少,真方便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首先巩固了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感受这种方法的便利。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统计表的作用。最后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观察积累初步的统计分析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2题
(1)刚才我们一起调查了班上六一儿童节参加节目的人数,下面我们开展一些有趣的调查活动,好吗?看看我们要调查什么?
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要我们调查什么呢?(调查全班同学的家庭人口情况,再整理。)
(2)你知道家庭人口情况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回答。)家庭人口情况简单来说就是你家里住了几个人,明白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想想,你家有几口人?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回答。)
(3)班上这么多孩子,情况很多都不一样,要一一把每种情况都写出来,不便于我们观察,这种时候一般会定几个范围,我们来看看统计表里分成了哪些范围,谁来说一说?(4以下,4,5,5以上。)
(4)下面我们就开始调查吧!教师介绍调查要求:学生一一报自己的家庭人口数,选4名能干的小小统计员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最后再调查这4名小小统计员的家庭人口数。
(5)学生一一报项目,统计员记录,教师观察,有问题及时解决。调查完后,提醒学生检查。
(6)下面请小朋友们把我们的整理结果填人统计表里。
(7)仔细观察班上家庭人口是几人的同学最多?
(8)看表,你还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解决。)
2.练习十九第2题
(1)二(1)班的同学整理全班1周阅读课外读物的册数,我们一
起去看看。
(2)请你们仔细观察后,把结果填人统计表里。
(3)全班汇报结果。(少儿文艺有16人,连环画有17人,故事大王有12人。)
(4)读连环画的册数比故事大王多几册?请学生列出算式。
(5)同学们最喜欢看的课外读物是什么?(连环画。)
(6)全班共读了多少册课外读物?请学生列出算式。
3.练习十九第3题
(1)我们再去看看某地7月份上半月每天的最高气温记录。请小朋友认真看记录,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2)下面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强调一定要画“正”字,避免学生直接数出结果填空。
(3)整理好后完成统计表。
(4)全班汇报。
4.练习十九第4题
(1)我们再来整理整理我们每周上课的情况。为了节省时间,填课程表我们就下来完成。(教师把课程表展示给大家看。)
(2)要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每门课各有多少节,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我们每周上了哪些课,先把它写下来。)
(3)学生开始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结果。
(5)根据结果谁来说说一周中,哪门课最多?哪门课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4项统计活动,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表。这些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统计的方法,如整理完后要检查等,减少统计中错误。]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参精要
《第七单元 收集与整理》教参精要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类、收集与整理等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经历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去经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过程,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而得到结果,并对整理方法进行比较,感受画“正”字方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表进行初步分析,能解决问题,还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体会运用数据进行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了解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实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5.能克服统计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内容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对分类与整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能将事物和数据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并整理,初步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本单元编排的收集与整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能对事物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数据、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感受收集与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基础。
本单元安排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统计表等内容,包括4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2个练习。
[单元教学重点] 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很多,可以画图形、画符号、画“正”字等,当整理的数据比较多时,画“正”字的方法就体现出其优越性:一是记录方便,二是统计起来也方便。教学时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对比感受这种整理方法的优势,并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单元教学难点] 正确地整理数据是本单元的难点。由于整理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往往容易重复或者遗漏,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能正确地整理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