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颜色、形状等特点把图形分类的过程,知道分类的标准,掌握对图形进行分类的方法,能对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感受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动手分一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根据颜色、形状对图形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图形分类标准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种大小的五角星(红、黄2种颜色)若干个,装一个袋里;磁性三角形5个(红色3个、白色2个)磁性圆片7个(红色3个、白色4个)。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磁性三角形5个(红色3个、白色2个),磁性圆片7个(红色3个、白色4个)装信封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超市实景。
让学生先看货架上摆放整齐的几种商品(主要是学生喜欢的商品),然后出现服务员往货架上摆放牛奶和酸奶的情景。
教师:小朋友们,售货员阿姨把牛奶和酸奶摆放在货架上,你发现什么特点吗?能不能随便摆放呢?为什么呢?
学生:随便摆放不美观,不方便拿取。
教师:如果运来了货物,你们会帮售货员阿姨摆放吗?
学生:会。
教师:上学期我们就学习了对物体分类。我们可以把相同物体按颜色分别摆放,可以把不同物体按种类摆放。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售货员阿姨做事,真能干。
教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给图形分类的知识,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老师会奖励哟!
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教师出示奖品袋,故意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点评:这个情景的创设,一是为了回顾上学期学习的物体分类知识;二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
1.独立操作分类
教师:想获得今天奖品的小朋友,请举手!待会儿分得快且正确的,又遵守纪律的同学,老师会奖励他。现在将自己信封里的学具倒在桌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分一分,分放好就举手。
教师进行巡视,适时给予点拨或表扬。
2.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让学生展示时,重点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分的想法,多抽学生回答,对于表达清楚的,给予奖励。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
[点评:学生对三角形和圆进行分类困难不大,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想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地引入分类的标准,又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引入分类标准
教师:现在,老师的这些三角形和圆在黑板上摆得杂乱无章,谁上台来帮老师重新摆放一下。
先让一名学生到台上摆放,然后让他说说这样摆放的想法,让同学们集体评价。
接着再问学生有没有其他摆放的方法,并让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按照颜色或者按照形状对我们的三角形和圆进行了分类,“颜色”“形状”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类标准(板书:标准)给图形分类之前,要确定好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就不同。
4.同桌合作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图形分类了。现在,请同桌把学具都放一起,自己确定一个分类的标准,再分一分。
分类完成后,让学生说说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点评: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已开始分散,通过同桌合作分类,一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分类标准的理解;二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5.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你们真了不起,学会了把图形进行分类的方法,还知道了对图形分类时,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就不同。
三、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1.练习十八第1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看谁对这些图形了解最多。
学生在书上把动物圈起来,教师巡视。
2.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认识这些小动物吗?如果要把它们进行分类,你准备怎样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和小组内的伙伴说一说。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并说出分类的标准。
[点评:此处练习把第2题作为重点,在小组内动手并交流,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分类的标准,便于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实践中,能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
四、回顾总结,形成方法
教师:同学们,请看看黑板上老师写的什么呀(板书内容附后)你们能看着黑板,给同学介绍一下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吗?
多抽学生回答。
表彰活动:让学生上台来,将自己获得的奖品贴在黑板上,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
教师:小朋友们,看到这么多同学获得奖励,高兴吗?你们想不想也获得奖励呢?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机会。你们看,这些奖品贴在黑板上有些乱,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重新摆放一下吗,让它们看起来更美观一些。
学生摆放好后,给予肯定,如果有时间,让学生换个标准,再次摆放。
[点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从直观的角度能分类了,然后通过总结活动,让学生再次理解分类的标准,熟悉对图形分类的方法,让本节课的重点得以巩固。
附板书内容:
[全课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朴实无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基本理念,具体表现在对三角形和圆的分类、练习第1,2题、表彰活动,教师只做引导,并没过多干预学生的思维;二是体现了“课堂教学应当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整个教学过程都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幽默或激将式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或褒扬,遵循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课堂处于一种活跃的氛围中,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数的分类过程,掌握对数进行分类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类标准的理解。
2.通过数学活动的开展,巩固学生对分类方法的理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分类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数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确立分类的标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数字卡片、图形。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拿出4支白色粉笔,8支彩色粉笔。
教师:孩子们,看到老师手中的粉笔了吧,你们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分类方法,对这些粉笔进行分类吗?
请学生上台进行分类,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有意识地突出“标准”二字。
2.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表现得真好,这么快就把粉笔分成了不同的几类,说明你们已经学会了图形分类的方法。但今天老师想给你们增加点难度——数的分类,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板书课题:数的分类。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图形分类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现,有利于本节课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动手给数分类
教师:老师带来了一些数(卡片展示)一块儿来读读,你们能给这些数分类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进行合作分一分。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将卡片分类,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操作完成之后与同桌的小朋友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分。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不同分类方法,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一定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分类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找出一种分类方法的时候,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猜想;让学生说说怎么分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2)找出分类标准
教师:小朋友们,通过你们的合作交流,我们找出了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一起来看看,这些都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呢?
通过观察,归纳不同分类的标准,引导学生回答:可以按位数进行分类,可以按单双数进行分类等。
教师:我们找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现在我们再动动小脑瓜,想一想,除了这些,还可以怎么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看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分类方法。
(3)小结
教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分类的方法,比较一下,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不难发现每种标准分类的结果是不同的。教师引导他们说出: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教师:是的,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开动你们的小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就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
[点评:经历了把数进行分类的这个过程,学生对数的分类有了直接的认识和体验。根据课程标准,既要重视过程,也得重视结果。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数的分类跟图形分类一样,先要确定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巩固延伸
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数的分类的实例。
教师:考考你们,数的分类,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留出充足的时间,全班交流。如:电影院的座位按单双数分类;公交车的车票可以按年龄(老人免票)和身高(儿童免票)分类;旅游景点和儿童游乐园的门票;还有一些商店(2元店、10元店)的物品按价格分类等等。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该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思考生活中利用数的分类的现象,有意识地呈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深化
1.课堂活动
(1)认识面值
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将人民币学具摆在桌面上,认一认,都有哪些人民币,硬币有几个?纸币有几张?
(2)独立给这些人民币分类
教师:请小朋友们根据刚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的面值,选定自己的分类标准,分一分。要注意想想我们学过的图形分类、数分类的方法。
该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要巡视,对于表现突出的,要予以表扬;对于有困难的,要予以辅导。
(3)交流分类结果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分的结果说给同学听听,要说出自己分类的标准。
(4)小结
教师: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点评:本课堂活动作为重点完成,是对图形分类和对数分类的一个综合,有利于学生对图形分类方法的回顾和对数分类方法的巩固,又是对两个知识点的结合。既可以按数分,又可以按图形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通过这个练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堂活动中人民币的形状是显性的,学生容易发现,易于解决,但人民币的币值相对来讲是隐性的,所以在开始就设计了让学生认识面值,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面值中的数。]
2.练习十八第3题
同桌讨论分类的标准,议一议分类的结果。
教师:小朋友,看见这些羊了吗?现在同桌先讨论,然后确定好分类的标准,分一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交流分类结果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抽取的学生面尽量广一些。
3.练习十八第4题
(1)完成第(1)小题
教师:小朋友们,认识这些物体吗?现在我们分成4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分类,注意观察形状和颜色,看哪些组分类的方法多。
展示交流分类的结果,老师要注意发现既按形状又按颜色分类的小组。
(2)完成第(2)小题
本题以第(1)小题为基础,直接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注意让学生说清分类的标准。
[点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思广益,化难为易,更进一步了解分类的标准,养成对生活中事物、现象、数分类的习惯。同时,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们都学到了什么?自我评价一下,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
[点评:通过学生的自我归纳,自我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课总评:本节课的教学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活动中完成分类。多感官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具体来说,这节课有以下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对分类知识进行复习及巩固,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入新课所用的粉笔,是每个老师都便于利用的教具,例题后的巩固延伸则把本课的知识活学活用,让数学回归生活。二是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请学生上台进行分类整理、例题及课堂活动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很快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例题的讲解也由具体到抽象,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汇报,最后拓展小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讲述,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知识。]
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把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统计。
2.渗透统计的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分类并统计,体会分类对实际生活的作用,培养用分类的知识对生活的现象进行分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将结果进行简单统计。
教学难点:能按照不同标准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图形、数、物体的分类,你们知道吗,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分类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的知识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生活中垃圾分类和超市物品的分类等等。
教师:超市里洗涤剂和大米是混合放在一起的吗?你知道超市里的物品是怎么摆放的吗?
教师:我想买一盒牛奶,你们能告诉老师去哪儿找吗?牛奶的周围可能有什么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教师:看来你们已经很熟悉分类了,生活中的物体我们都能分类,关键是我们要选好自己的分类标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朋友,想请你们按不同的标准把他们分一分,行吗?
板书课题:多种不同的分法。
[点评: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分类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筒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活动操作,探索新知
1.找出分类的标准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信息?
要求学生说出图上小朋友的特征(包括编号、性别、年龄、穿着、动作等)
教师:能说说你们分类的标准吗?
2.分类的结果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根据同学们提供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看看分类的结果怎么样?
[点评: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发现一些现象中的数学信息,能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先观察,明确图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发现不同的分类标准,全班交流,让自主学习有效且高效。]
3.填写统计表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为了清楚地看出你们分类的结果,我们可以列一个表。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出统计表。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填写这个表吗?请4个小朋友一组,讨论后完成这个表。
4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统计表。
教师:小朋友们填好了吗?哪组的小朋友愿意起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填写的呢?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出统计表的填写结果。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把结果填在了表中,现在老师提问,你们抢答,男生几人?女生几人?10岁的有几人?
学生抢答,感受统计表的作用。
教师:请小朋友想想,我们进行了分类,并填了统计表,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除了按性别、年龄分类,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点评:让学生体会,对生活中的现象分类的标准很多。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出统计表的结果,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深学生对统计表的理解。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明白对事物分类并统计,能给我们带来方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的习惯。]
4.小结
教师:刚才,我们把结果填在了统计表中,你们都按了哪些标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教师:生活中有用到这些标准吗?
引导学生思考:做校服,一般先按男女分类,再按大小进行分类;年满6岁的孩子才能进人一年级,就是按年龄分类等生活中的例子。
教师:小朋友们,学习了分类,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标准来进行分类了。
三、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
将本组的同学集中,老师宣布任务。
认真观察情景图,猜想他们在干什么。
本组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并填人表格。
交流分类情况。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请你们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组分类的情况,你们都有哪些分类的标准。看哪些组分类的方法多。
学生明确题意,再分4人小组合作,进行分类统计,全班交流结果。
2.练习十八第5,6题
(1)练习十八第5题
学生明确题意,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时强调学生有序地数,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完整地汇报,并说出这一题分类的标准及结果。
(2)练习十八第6题
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注意提醒学生其余的数就是小于和等于4 的数。同桌合作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点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掌握学习方法,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强调计数时的有序性,表达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们都学到了什么?自我评价一下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
[点评:通过学生的自我归纳,自我评价,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回顾本堂课的学习,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全课总评:本堂课主要体现以下的特点:一是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例题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看懂图意再落笔的习惯。汇报时要求学生完整地表达,从一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开课中的情景引入,填写统计表后的小结,都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三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题的教学是由观察到合作学习再到填写,进行比较后再交流,学生的时间充足,成功体验深刻,知识学得扎实。完成统计表后的抢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统计表的筒洁美。]
教参精要
《第八单元 分类与整理》教参精要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统计知识,在教学时,创设出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分类整理的统计活动中去。
2.提出问题,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兴趣,建议教师还要引导探究的方向,提出适当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例1提出“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为两类吗”,例2提出“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卡片分类”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充分放手,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教学时应给每位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如例1,每人一套图形卡片。例2,每人都有数字卡片等。要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类,教师可巡视指导。
4.注重反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分类完毕后,安排学生汇报。注意对学生语言的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帮助,或点拨,或讲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并能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在参与分类整理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内容分析
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习分类与整理,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分类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分类与整理的价值,使学生逐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认数、计算以及能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打好基础。
本单元共安排了3部分内容。一是把图形或数据进行分类,并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二是在分类与整理数据的基础上,把整理的结果呈现出来;三是综合与实践——分一分。
1.在分类与整理中,确定分类的标准是关键。教材通过分图片、分数字卡片、把学生分组等活动,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引导学生去经历分类的过程。在练习中安排的分类活动,在“分一分”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都会出现不同的分类标准。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方法与策略,为后续学习统计分类做好准备。
2.因为分类的标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但不管按什么标准分129类,都要全部分完,做到不遗漏。这是统计分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教材在例题或课堂活动中,不但给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分类结果,让学生体验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的事实,感受分类结果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3.教材在单元末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分一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这个活动分为按种类分、按大小分、按种类和大小分、交流收获4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有分类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获得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教材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分类的方法、呈现分类的结果、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的顺序来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的全过程,积累分类整理数据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单元教学难点]
自己选定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教材在选材上,注重选取有明显不同特征的事物,这样利于学生选定分类标准,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