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1〜3题,练习十九第1,2,3,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水平。
2.通过复习,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在复习过程中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养成自觉整理和复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读数和写数、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屏展示台或者小黑板。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忆,揭示课题
教师:孩子们,这学期咱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回答: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认识了人民币和钟表;位置与图形;分类和整理等。
教师:这节课咱们就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对本期所学知识进行筒单回忆,建构整体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切入主题。]
二、回忆整理,建立联系
1.自主整理
教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包括哪些内容呢?
同桌互说。
自主整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最后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师生评价,完善整理并板书:数数、数的组成、写数、读数、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点评:通过自主整理,学习整理方法,建立知识网络,形成对100 以内数的整体认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知识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2.复习数数
教师:我们数1到100以内的数时,是怎样数的?
学生: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10个10个地数,还可以5个5个地数。
教师:请同学们1个1个地数,从57数到73; 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再从100倒数到10。
追问:10个十是多少?
补充练习:填一填。
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评价。
[点评: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数数,再填数,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加深对数概念的建立,从而渗透直观、推理思想,建立数感。]
3.复习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带数位的计数器
教师:你能说说我们学过的计数器上的数位有哪些吗?他们是怎样排列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整理:从右边起,第1位是个位,第2位是十位,第3位是百位。(多媒体课件呈现计数器上的数位。)
(2)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个位、十位、百位上的1颗算珠分别表示多少?
集体订正后读一读,再请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写。
如:42,因为4个十和2个一组成42,所以写作:42。
全班交流:个位、十位、百位上的一颗算珠分别表示多少呢?
个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一颗算珠表示1个百。
教师:在读、写100以内的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总结: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十位上有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有几就读几,读数时用汉字表示;写数时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要写0占位。
(3)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4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点评:利用计数器更加直观地认识“个位一个也没有,要用0占位”、“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位及计数单位,为读数和写数奠定基础。]
4.复习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1)教科书第94页第3题: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汇报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结果,还要说出比较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位数相同(都是两位数),先比十位上的数字,十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字相同,再比较个位上的数字,个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练习十九第2题:排列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同桌交流排列方法。
全班汇报交流,师生评价(展示台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说出排列方法:先比较出这些数的大小,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教师:在排列数的大小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这些数中都有一个数字“6”,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同数位上的6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十位上的6表示6个十,个位上的6表示6个一。
引导归纳: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练习十九第3题:估一估
教师:要估一估宁宁和明明可能有多少元,应该怎样想呢?
同桌讨论,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这样想:100元比25元多得多,28元比25元多一些,20元比25元少一些,8元比25元少得多。所以宁宁可能有28元,明明可能有8元。
教师:宁宁一定有28元,明明一定有8元吗?
让学生意识到不是“一定”,而是“可能”。
教师:那么还有哪些可能呢?
引导学生说出:宁宁还可能有26元、27元、29元、30元,因为这些钱数都比25元多一些;明明还可能有4元、5元、6元、7元、9元、10元,因为这些数都比25元少得多。
[点评:通过对数的大小比较,抽象概括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加深对数位、位数、计数单位及数的组成的认识;推理判断宁宁和明明可能有多少钱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多一些”与“少得多”的认识,并对可能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今后学习可能性奠定基础。]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1.练习十九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要求学生说出怎样想的。
[点评:通过学生顺着数数和倒着数数,再次巩固数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94的连续分解,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沟通了100以内数的组成与20以内数的组成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对数概念的整体认识。]
2.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交流,全班交流汇报时答案不一,只要符合题意,教师就给以肯定。
引导学生总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大数的个位一定大,小数的个位一定小;个位上的数相同时,大数的十位一定大,小数的十位一定小。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题,正是由于学生答案的不唯一性,才让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大小、数的顺序、数的比较等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这节课,我们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还有哪些疑惑?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学生回答。(略)
[全课总评:本节复习课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利用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自主整理、动手操作、总结规律中加深对数概念的建立。具体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数学思想渗透。数概念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数数,看计数器写数、读数,说数的组成,排列数的大小,相机渗透直观、抽象、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二是注重方法指导。在数的读、写及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中总结、概括数的读写方法、大小比较方法,加深对数概念的建立。三是注重规律总结。无论是数的读写还是数的大小比较,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四是关注自主整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培养学生初步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第4,5题,练习十九第4,6,7,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估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复习,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复习,进一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养成自觉进行知识整理和复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估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屏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整体回忆
揭示课题: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哪些知识?
学生打开书边看边回忆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
教师:小组内说说10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了哪些知识。
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多媒体课件呈现):
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不退位、退位)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点评:开门见山地揭示课题后,教师以问题形式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让学生经历翻书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整理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100以内加减法的整体认知。]
二、强化算法,建立联系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
教师:20+40,90—70,你们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20+40=60,2个十加4个十是6个十,就是60,所以20+ 40=60;2+4=6,所以20+40=60。90—70=20,9个十减7个十得2个十,就是20,所以90—70=20;9—7=2,所以90—70=20。
教师:9+35,84—80 ,45—3,你们是怎样口算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9+35 =44 ,,9+5 = 14,14 +30=44,所以9 +35 = 44。
84—80=4, 80—80=0, 0+4=4, 所以84—80=4。
45—3=42, 5—3=2, 40+2=42, 所以45—3=42。
教师:43—9又怎样口算?
学生:43—9=34,13—9=4,30+4=34,所以43—9=34。
教师:开火车完成练习十九第4题,比一比,谁算得对。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算法,更深刻地理解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熟练地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
教师:计算简单习题时,我们通常采用口算的方法进行计算,但计算比较复杂的习题,我们最好选择笔算,也就是用竖式计算。
多媒体课件呈现教科书第95页第5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算得全对。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请你们当当小老师,看看小动物们算对了吗?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多媒体课件呈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第1题错在相同数位没有对齐;
第2题错在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了1,但在十位上的数相减时,没减去退的1;
第3题错在个位满10向十位进了1,但在十位上的数相加时,没有加上进位的1;
第4题错在十位上的数去减个位上的数。
教师:所以我们在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一定要细心,才不会像这些小动物一样犯错。笔算加减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教师:计算加减法时,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10 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点评:学生经历笔算过程后以小老师的身份出场判断小动物的计算是否有错,激发学生主动纠错的兴趣,加深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多媒体课件呈现:
25+37+18= 93—52—34 =
35+46—49= 76—29+16 =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交流算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即分两步计算,第1步先算出前2个数加减的结果,再用这个结果和第3个数相加减。
[点评:经历计算一反思一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能熟练地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完成练习十九第6〜9题。
第6题笔算。
分组比赛后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第7题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并交流方法:先计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再把计算出来的结果和右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第8题商场电视机的数量问题。
看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多的台数=卖出的台数一运来的台数。
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在交流解题思路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正确就可以了,不必按固定的模式叙述。)
第9题踢毽子问题。
获取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少踢的下数=秀秀踢的下数一英英踢的下数。
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
[点评: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正确解答,全班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甲:我知道了怎样口算。
学生乙:不论加法还是减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学生丙: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学生丁 :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
学生戌:计算加减混合、连加、连减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即先把前2个数相加减,再和第3个数相加减。
[全课总评:这节计算课的复习,以“趣一思一议一算”贯穿全课。 教师改变以往计算枯燥无味的特点,采取“对口令、开火车、小组比赛”等练习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议一议、算一算,提高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练习形式活泼。口算以开火车、对口令为主要练习形式,笔算以小组竞赛为主要练习形式,解决问题则以观察、思考、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为主要练习形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使计算变得有趣。二是难点训练有效。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计算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小动物错题判断,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角色参与判断,再次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使训练有实效。三计算能力提高。通过学生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抽象概括,建立100以内的加减法与20以内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第6〜9题,练习十九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熟练辨认人民币,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会简单计算。
2.通过复习,能熟练认、写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简单计算;熟练地辨认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时钟、手表、题卡。
学生准备:时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幵门见山,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人民币和钟表的知识,这节课咱们就来复习人民币和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点评: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
二、回忆整理,建立联系
1.复习认识人民币
教师:我们学习了有关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让学生小组内说说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指名说说人民币的相关知识。
师生共同整理和归纳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辨认币值;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人民币单位的换算;简单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95页第8题,并补充:
1元=( )角 1角=( )分 1元=( )分
教师:1元为什么等于100分呢?
引导学生回答:元等于10角,10角里有10个10分,10个10就是100,所以1元等于100分。
[点评:由于学生对币值的辨认不难,在这里就不再复习。把重点放到复习单位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复习单位间的进率时,则把重点放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10个10就是100)强化对“1元= 100分”的理解。]
2.单位换算
完成教科书第95页9题并补充:
100分=( )元。
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清换算的理由,并重点说说复名数怎样化单名数,单名数怎样化复名数。如:
70角=(7)元,因为1元=10角,70角里有7个10角,所以70角等于7元。
3元=(30 )角,因为1元=10角,3元里有3个10角,3个10角就是30角,所以3元等于30角。
3元2角= (32 )角,因为3元=30角,30角加2角就是32角,所以3元2角等于32角。
18分=(1 )角(8 )分,因为把18分分成10分和8分,10分等于1角,所以18分等于1角8分。
师生相互出题(单名数化复名数)理解化法。
教师引导总结单名数化复名数的方法:几十几分或几十几角分成(几十和几)分或(几十和几)角,再想几十分等于几角或几十角等于几元。
[点评:人民币单位换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着重引导学生说清换算的理由,帮助概括单名数化复名数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并能换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简单计算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你能进行下面的简单计算吗?看谁算得全对?
出示题卡:
18元一9元=( )元 7角+3角=( )元
23元+ 3元=( )元 90元一40元=( )元
17分一7分=( )角 69元一42元=( )元
3元5角+3角=( )元( )角
5元6角一2角=( )元( )角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定,指名说说加粗部分的算法。
7 角+3 角=( 1 ) 元
学生甲:7角+3角=10角,10角是1元,所以7角+3角=(1 )元。
17分一7分=(1 )角
学生乙:17分一7分=10分,10分是1角,所以17分—7分=(1)角。
对都算对的学生给予表扬(可以让学生自己在作业上画一个笑脸),对算错的学生给予鼓励,并及时纠错。
4.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表现得都不错。在下面的学习中,希望你们表现更好。
[点评:通过整理复习、合作交流,沟通元、角、分之间的联系,系统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并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此外,习题设计有典型性、针对性,如“7角+3角=( )元”“7分一7分=( )角”,目的是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掌握。还注重学生正确表达算法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对算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算错的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复习认识钟表
多媒体课件出示:时钟、手表(实物)。
教师:请孩子们观察时钟(手表),想一想,我们学习了钟表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同桌间说一说)。
师生共同整理:我们已经学习了认、写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
教师: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怎样认、写呢?
1.游戏辨认
教师说8时、12时,学生拨整时;师生交换,学生判断,并说说怎样认的。
学生:8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12时,分针指着12,时针也指着12,就是12时。
教师说7时30分、2时30分,学生拨一拨;师生交换,学生判断, 并说说怎样认的。
学生:7时30分,分针指着6 ,时针指向7和8中间,就是7时半;2时30分,分针指着6时针指向2和3中间,就是2时半。
2.完成教材第95页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认识方法。
教师:第6题最后两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右起第2个钟面表示12时,分针和时针都指着12就是12时;右起第1个钟面表示3时30分,分针指着6,时针指向3和4中间,就是3时半。
教师:第7题两个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学生:左边的是大约4时,比4时多一点,是刚过4时,所以是大约4时;右边的是大约8时,比7时多得多,是快8时,所以是大约8时。
师生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向谁和谁中间,就是几(两数中较小的一个)时半;比整时多一点,是刚过几时,是大约几时;比整时多得多,是快几时,也是大约几时。
[点评:通过学生观察时钟、手表,唤起对钟表知识的回忆,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整理、练习、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会认、写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明白认识整时是认识几时半和大约几时的基础。]
四、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1.练习十九第10〜12题
第10题让学生根据人民币的生活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第11题让学生独立运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12题综合运用钟表知识认、写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教师读题并巡视,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评价。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给定时刻,让学生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认识。]
五、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孩子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甲:我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学生乙:我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1元=10 0分。
学生丙:我会换算单位。
学生丁:我会认、写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
[全课总评:这节复习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整理,合作交流,应用深化,系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具体体现在:一是激发兴趣,唤起对旧知的回忆整理。通过观察钟表,勾起学生对钟表知识的回忆整理。二是培养能力,增强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在完成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计算及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的认法,都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说清换算方法、计算方法及认法。三是注重评价,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在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热爱数学。四是规范表达,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复习认识整时、几时、大约几时时,让学生规范表达“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指向谁和谁的中间,就是几(两数间较小的一个)时半;刚过几时和快几时都是大约几时”]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第10,11题及练习十九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位置、平面图形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复习建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3.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位置、平面图形等知识的理解,建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一张遥控器贴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 口算比赛(开火车)
教师:孩子们已经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
48+6= 70—40= 91—8=
40+16= 55—3= 38+20 =
18-8= 80-30= 37+6=
7+34= 76—8= 90—6 =
学生独立思考后积极抢答。
[点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比赛,巩固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
2.揭示课题
教师:孩子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还学习了位置,并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还记得它们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位置与认识图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认识图形。
[点评:先引导孩子们对要复习的内容作一个筒单的回顾,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复习位置
(1)辨认方位
教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词是表示位置的?(指名回答。)
教师:你们是怎么分辨这些位置的?
教师:在位置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现在你们当机器人,老师来遥控指挥,听口令:举起你的右手,指指你的上面,指指你的下面。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双手伸向前,双手背在后。左眼眨三下,右眼眨三下。
[点评:左、右位置的认识是部分孩子认知上的难点。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先将左、右位置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机器人的活动就是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巩固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
(2)选节目
教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喜欢看哪个频道的节目呢?
教师出示遥控板:现在我们就来选电视节目。
教师:请孩子们翻到数学书第96页第10题,在强强家的电视遥控板上键5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键5的右边是综艺频道,按键( )键5的左边是少儿频道,按键( )键5的上面是体育频道,按键( )键5的下面是电影频道,按键( )。
教师读题并巡视,学生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交流答案,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
教师将遥控板模型贴在黑板上,选一名学生上台根据老师的口令操作,其他学生在自己书上操作,并作为小老师判断台上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教师按第10题的模式发出口令。)
[点评:通过选节目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让出错的孩子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愉快地学习方位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认识位置的方法,加深对位置的识别。]
(3)画方向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少儿频道的节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正在播放的内容吧!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9页第13题情景图。
教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呀?
教师:这三个小朋友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能帮他们找到回家的方向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要求:用“—”画出三位小朋友的行走方向。
学生根据“小丁向左走,小元向前走,小红向右走”的要求画“—”。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画法,集体订正。
2.复习认识图形
(1)猜谜语
多媒体课件出示:四四方方两兄弟,一个扁来一个方,方的四边都相等,扁的对边一样长。(打两个平面图形)
学生猜出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是怎么来区分的呢?
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辨图形
教师:这学期我们还认识过哪些图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学生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教师:你们在周围的哪些地方见到过它们?
学生举例。
[点评: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图形,建立抽象图形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6页第11题:数一数,填一填。
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独立数,至少数两遍。
数给同桌同学看,同桌相互指点。
全班交流,重点交流数的方法,教师整理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车轮有2个圆)。
师生讨论易出错的地方。
回顾反思:通过这道题,你们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按照孩子们总结的方法完成数学书第100页第14题,并订正。
[点评:通过独立数、同桌数,全班交流,了解学生对各种图形的辨析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的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达到综合应用知识的目的。数图形个数时,通过学生反思、交流、总结,完善认知结构,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打下坚实基础。]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第100页思考题。
教师:孩子们喜欢折纸吗?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如果要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你可以怎样分?想试一 试吗?
先独立操作,再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点评:通过操作活动建立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全课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把准知识要求的深浅尺度,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建立位置与认识图形的知识网络,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开火车、选节目、画方向、猜谜语、折一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把枯燥无味的复习变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很好地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和抽象的关系,达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第12题,练习十九第15,
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渗透分类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扑克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教师把54张扑克牌散落在讲桌上,并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扑克牌无序,需要分类与整理。
学生交流。
揭示课题:这节课咱们就复习分类与整理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点评:教师创设散落在讲桌上的扑克牌的情景,组织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对扑克牌分类与整理的愿望,为学生复习分类与整理的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二、回忆整理,建立联系
回忆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同桌相互说一说分类与整理的方法有哪些。
全班交流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可以按事物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等分类。
教师: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下面的杯子分一分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6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说出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按有盖无盖和有把无把对杯子进行了分类与整理。生活中分类与整理的例子很多,咱们继续复习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把下面的人民币分类(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仔细观察思考,按什么标准分的?
全班交流,说说按什么标准分的,各有多少。
学生甲:按硬币和纸币分,硬币有9枚,纸币有9张。
学生乙:按元分,1元的硬币有3枚,1元的纸币3张。
学生丙:按角分,1角的硬币3枚,1角的纸币3张,5角的硬币3枚,5角的纸币3张。
学生丁:按数字分,有数字1的硬币6枚,纸币6张;有数字5的硬币3枚,纸币3张。
教师:你能把咱们班的同学分一分吗?可以按怎样的标准分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说分类标准。
学生甲:可以按性别分。
学生乙:可以按年龄分。
学生丙:可以按衣服的颜色分。
学生丁:可以按戴没戴红领巾分。
学生戌:可以按个人爱好分。
按一定的标准整理并记录各有多少人。(一名学生说标准,其余学生数并做记录。)
教师:从整理的数据看,你发现什么?
[点评:回忆、交流、运用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形成方法体系,同时也沟通了与100以内数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间的联系。对杯子、人民币和本班学生的分类与整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分类、统计思想。]
三、综合应用,巩固深化
1.练习十九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全班展示交流,说说按什么标准分的。
教师:按颜色分小旗,可以分为红色小旗6面和黄色小旗4面;按形状分小旗,可以分为长方形小旗5面和三角形小旗5面。
2.练习十九第16题
按小组进行操作。
组长拿出扑克牌的大王和小王后将扑克牌散落在桌子上。
组长组织同学们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并数出张数。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学生甲:按花色分为各
13张。
学生乙:按数字分为2,3,4,5,6,…各4张。
学生丙:按有无数字分为有数字的扑克牌共36张,没有数字的扑克牌共16张。
3.抽数字卡片游戏(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有10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1〜10。两人一组,任抽一张,一人抽卡片,另一人把卡片上的数填人表中。(全部抽完)
[点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从彩色小旗的分类与整理、扑克牌的分类与整理到数字卡片的分类与整理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向学生渗透直观、分类、统计等思想。扑克牌、数字卡片的分类与整理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变枯燥无味的数学为有滋有味的数学,变苦学为乐学。]
四、反思总结,内化提升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孩子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甲:我知道事物分类与整理的方法。
学生乙:我知道事物分类与整理后有规律。
学生丙:我知道对事物分类与整理后比原来美观。
……
[全课总评:这节复习课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将数学活动、游戏贯穿全课,力求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具体有以下特点: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教师为学生创设杂乱无序的扑克牌情景,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产生复习分类与整理知识的学习动机。二是有效活动,促进学习。在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驱使下,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分类与整理实例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筒单到复杂、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加深对分类与整理方法的认识,建立与数概念、人民币认识间的联系,向学生渗透直观的分类、统计等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
总复习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全期学生易出错知识的针对性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准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熟练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复习,能准确地对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地对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计数器、学生错例。
学生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口算比赛
教师:孩子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知道数学无处不在。下面我们来比比谁口算厉害。(多媒体课件或者小黑板出示。)
教师巡视,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得数,完成后集体评价。对出现的错题分析原因,并改正。
2.质疑问难
教师:孩子们口算真厉害。通过前面的复习,你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学生可能回答: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人民币的单位换算;钟表上表示大约几时;解决问题(反叙)。
3.揭示课题
教师:这节课咱们就针对大家觉得难度大的问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点评:教师组织学生口算比赛,变口算为生动的数学活动,变传统学习方式(演练)为自主学习(主动计算)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口算能力。]
二、基本练习
1.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
(1)拨数计算
教师在个位上拨4颗珠子,学生读数,说4表示(4个一),就是 (4);教师在十位上拨4颗珠子,学生读数,说4表示(4个十)就是(40);教师在百位上拨4颗珠子,学生读数,说4表示(4个百)就是(400)。
教师:老师3次都是拨4颗珠子,为什么读法不一样?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76”,学生读数,说70表示(7个十),6表示(6个一);7个十和6个一组成(76),76由(7个十)和(6个一)组成。
教师在拨“76”的计数器上的个位去掉2颗珠子,学生写算式,并计算:76—2 = 74。
教师:怎样想的呢?
学生:6—2 = 4, 70 + 4 =74,
所以76—2 =74。
教师在拨“76”的计数器上的十位去掉2颗珠子,学生写算式,并计算:76—20 = 56。
教师:这又怎样想的?
学生:70—20 = 50,50 + 6 = 56,所以76—20=56。
比较上面两个算式,说说第1个算式为什么减去的是“2”,不是“20”,第2个算式为什么减去的是“20”,不是“2”。
教师在拨“76”的计数器上的个位去掉7颗珠子,学生写算式,并计算:76—7 = 69。
教师:怎样想的?
学生:16—7 = 9,60 + 9 = 69,所以76—7 = 69。
教师在拨“76”的计数器上的个位加上7颗珠子,学生写算式,并计算:76+ 7 = 83。
教师:怎样想的?
学生:6+7 = 13,70 + 13 = 83,所以76 + 7 = 83。
师生小结:要能准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必须相同数位相加减,个位满10,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
(2)竖式计算大比拼(练习十九第6题有改动)
要求:分成4个大组比赛,每组完成一列(2道题)。
24 + 36= 41 + 49=
23 + 17= 38 + 12 =
84-79= 21-18=
40-12= 64-38 =
完成后集体评价,全对的在作业本上画一个笑脸,错的及时订正。(教师收集错例,师生分析错因。)
2.数的大小比较
(1)按顺序填数(抢答)
a.与95相邻的数是( )和( )。
b.( )最接近100。
c.在“100,92,89”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最接近90的数是( )。
(2)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3 34 73 37 53 35 3
( )>( )>( )>( )>( )>( )>( )
请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出是怎样比较的。
教师:比较数的大小,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就小。都是两位数的看十位,十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十位小的那个数就小;十位相同看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个位小的那个数就小。
[点评: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充分利用计数器让学生弄清计数单位、数位、数的组成,明白算理,以利于学生准确计算。数的大小比较,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师利用数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再过渡到抽象的数的大小比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有效建立数概念。]
3.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人民币的单位有( ),1元=( )角,
1角=( )分,1元=( ) 分。
换人民币(口答)
30分=( )角 2元=( )角
( )角=5元 100分=( )元
17分=( )角( )分
( )元( )角=19角
2元6角=( )角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价。
[点评:人民币的计算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先利用直观的换人民币活动,使得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名数化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这样就减小了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难度。]
4.认识钟表(大约几时)
多媒体课件出示钟面和题目:钟面上,最短的镇针叫( ),表示几( );较长的针叫( ),表示几( )。
教师:看钟面说说大约几时?为什么?
全班交流。
学生甲:第1个钟面表示快3时,所以是大约3时。
学生乙:第2个钟面表示刚过2时,所以是大约2时。
学生丙:第3个钟面表示快12时,所以是大约12时。
教师:快过几时,是大约几时;刚过几时也是大约几时。
[点评:直接出示钟面,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是接近几时(快几时)还是几时多一点(刚过几时)这样的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大约几时。]
三、综合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题目。
1.找朋友(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价。
2.我当小法官(对的画“V”,错的画“X”。)
(1)位上的“6”和十位上的“6”表示的意义一样。( )
(2)10个十和100个一是相等的。( )
(3)48里面有4个一和8个十。( )
(4)算“32 —25 + 6”,先算25 + 6 = 31,再算32—31=1。(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题目:
1.王老师买一箱矿泉水后还剩30元,他原来有多少元?
2.美术组有多少人?
教师:你还能提出并解答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
[点评:以上两题都属于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反叙问题,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第2题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四基”发展。]
五、反思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回答。(略)
[全课总评:这节课用针对性的练习设计,重点解决学生还有困难的问题,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四基”。主要体现在:一是质疑问难,了解难点。通过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做到对学生难点心中有数,顺学而导。二是借助直观,释疑解惑。100以内的加减法法则、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人民币简单计算方法及认识大约几时,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计数器、数轴、人民币的现实兑换情景、钟面等,让学生亲历直观情景,形象地理解法则、方法等,有效建构数学模型。三是难点问题,重点突破。拓展应用中的两道反叙题,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准确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参精要
《第九单元 总复习》教参精要
1.抓知识结构主干,突出知识重点。
复习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抓住全册知识结构的主干,突出知识重点,以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为复习主线,用它来联结、带动其他知识的复习。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就要抓住计数单位、数位等核心概念,用它来带动数位名称、数的读写法、数位顺序和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的复习。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中主要抓住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复习,从计算方法上解决学生算得准、算得快等一系列问题。
2.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组织复习内容,使全册内容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一教学策略在本册教科书复习中的具体体现是:
(1)整体回顾全册知识内容。在复习的第1课时用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简单地回顾全册知识内容。通过学生个体回忆、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进行回忆整理,在学生回忆整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概括,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全册知识结构的整体印象。
(2)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联系的基础上提高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学生对全册书的知识能有一个整体印象,复习中一定要注意把全册书的内容按知识的联系划分为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钟表、认识人民币,位置、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这5个方面来展开系统的复习。复习时又要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把部分综合成整体,系统概括出全册知识的结构。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全面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内容系统化。因此,在全面复习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安排一个教学环节去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5.体现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他们使用的算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一是应尊重学生对算法的自主选择,体现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口算、笔算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寻找自己理解的、喜欢的算法。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算法的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在理解自己计算方法的同时体会别人的计算方法,从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三是在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强化学生的进位、退位的意识,促进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在复习中不能只抓知识技能的目标,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3.每复习一部分知识,都要对这部分内容作一个小结。比如复习了计算的内容以后,要引导学生小结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用这样的总结来提高复习质量。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弥补新课学习时知识掌握的某些缺陷,完成本册的教学目标。
2.沟通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沟通100以内数的认识与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联系;沟通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联系;沟通100以内数的认识与认识人民币的联系,使本册内容更加系统化。
3.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对知识及时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的良好习惯。
4.在复习中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单元内容分析
期末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科书从总复习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以本册教科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关系为主干,构建了本册的复习内容。
教材从“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认识钟表、人民币”“位置、认识图形”“分类与整理”4个方面对知识进行梳理与复习。
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是本册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其中100以内数的认识既是学习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认知基础,又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知识。教材采用看图写数、填空、比大小等方式对数位名称、数位顺序、计数单位、进率等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整理,在强化数位概念的基础上对数的组成、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排列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等知识进行了全面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是本册最主要的内容,其中反映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计算规律,是学生学习乘除法和多位数计算的认知基础。教材从口算和竖式计算两个方面展开复习,就是强调这两种计算方法在100以内数加减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第4题的复习把口算范围界定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范围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则用竖式计算。计算的复习不是简单地做题,而是要把重点落在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上,所以教材通过“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的提问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教材还通过把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编排到一起的方式沟通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照计数单位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的道理,同时数的组成也对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这样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认识钟表、人民币都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学习内容,教材把这两部分内容安排到一起复习。认识钟表主要从认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三个方面展开复习,在复习这些内容之前,学生要先认识钟面,时针和分针。所以教材用钟面的形式出示复习题,就是让学生在直观地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认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其中整时、几时半都是表示准确的时间,所以教材把它们安排在一道复习题里,而大约几时是估计的时间,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专门安排一道题来复习。认识人民币主要从人民币单位和人民币的兑换两个方面展开复习,和计数单位一样,人民币单位也是认识人民币的重要基础,只有理解了人民币单位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进行人民币的兑换。当然兑换时还要涉及人民币的进率,通过换算能提高学生对人民币进率的掌握水平。
位置、认识图形都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位置选用学生熟悉的电视遥控板作为复习素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复习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认识图形是把数图形与认识图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数长方形等图形时,首先要利用自己掌握的长方形特征去辨认哪些是长方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分类与整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数量进行分类和整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导致不同分类结果的理解。这里的“有盖、无盖”“有把、无把”从两个角度不重复、不遗漏地涵盖了所有的水杯,通过对这些水杯的分类,能提高学生对分类方法的掌握水平,为进一步学习统计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是本单元重点复习内容,不仅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主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要重视对数位和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复习,可以联系2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来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让学生理解这两部分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强调数位和计算方法的重要作用,通过复习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难点] 单元教学难点是通过对比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复习时要把有联系的知识安排到一起复习,并且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