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园所代表的都市化是现代化的特征之一。都市化以及工业化导致知识和“媒介”系统的成长,从而使社会大众投入到一个“广大的沟通网”中,产生一种“普遍参与”的现象。普遍参与是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现代社会是一个“参与的社会”。普遍参与包括“媒介参与”和“政治参与”,指人民扮演主动的角色,对公众事务不止有“产出取向”,还有“投入取向”。...
在袁世凯称帝以后,“政论发达”的时代归于终结。一向以政论出色的《甲寅》在1915年底停刊。“政论文章之退潮,当然与袁世凯的压制有关,但它还有更深层的理由,也就是政论家们的无力感,一边是政治评论家们成篇累牍地征引西方各种政治理论来讨论中国的政治,另一边是梁士诒(1869-1933)、杨度、孙毓筠(1872-1924)们把宪法踏在脚...
大清帝国崩溃后所建立的“徒具虚名”的共和国“既不能提出一个新的、综合性的世界观,又未建立起一套可行的政治制度”。袁世凯失败后,“再无人有足够的力量能单独统治国家”,中国沦入互相残杀的军阀之手。 混乱的政局为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生长空间,而政治和文化规范的缺失激荡起第二代知识分子的价值重建,掀起新文化运动。德国在第一...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民初盛行了一段时间。到了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公理战胜了强权”的说法使教育界开始信奉“世界和平之说”。同时,在新文化运动和平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国家主义思想受到打击而逐渐沉寂了。个人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在世界和平的理念下稍向前迈一步,就走向了世界主义的公民教育理念。(一)罗素带来世界主义1917年11...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江苏省教育会等教育民间研究组织对公民科的诞生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这也少不了北洋政府对公民教育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如学校里的一些用于公民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大部分是官方拨款购置的。 公民科的诞生是一个社会向上争取,政府采纳实施的上下合作工程。对于公民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新学...
在五四运动时期,“自治”一度是中国社会的关键词之一。当时,不仅各级学校教师、校长、教育学者或教育行政官员在谈论学生自治,其他领域的学者、政治活动家、实业家及各种爱国社会团体也在谈论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甚至成为一种超越学校德育和管理方法的教育理想。1914年《教育杂志》刊发《自治的训育》一文。文章转述了日本版的赫尔巴特训育观,认为训...
按照阿普尔(Apple.M.W.)的说法,学校课程是一种“合法化”的“官方知识”。 阿普尔是从反对美国保守势力对课程民主的侵害的立场来这样定义的。换一种非功利的说法,学校课程是某一主体(个人、团体、社会或国家)选择人类积累的知识成果中优秀的部分,用以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都在自己的学园中极其慎重地从事...
西方有关公民教育的讨论已持续一个世纪之久,其间出现过一段时间的门庭冷落,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移民潮、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公共化转型而得以复兴,学术文献数量陡增。中国大陆的公民教育研究是乘着世界公民教育的复兴热潮兴起的。大陆学者主要是通过翻译和演绎来赋予公民教育以本土内涵,探索公民教育在中国的政治及文化情境中的合理地...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一书中说,现代中国的命运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颠簸的“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进程的开启不能不说是被迫的。当中国仍以天朝自居而拒绝参与国际贸易时,英国使用了武力。发起战争是一种刺激交流的方式,它要么是想要夺取什么东西,要么是想输送什么东西,当然输送也是另一形式的夺取。单从文化的角度...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下上演了一场“百日维新”,试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变革。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很快演化成政变。结果,“戊戌六君子”遇难,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远走,维新运动以悲剧收场。以光绪皇帝和康、梁师生为中心的维新集团所推动的变法事业看起来是一个颇有希望的中国现代化运动。一方面他...